國際俱樂部原址擴建換新顏

日期:2016-07-20 09:5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cuile6732_.jpg.jpg
  • cuile6732_.jpg.jpg

  原標題:長安街地標見證新中國對外開放歷程——國際俱樂部原址擴建換新顏

此次擴建前的國際俱樂部。

位於建國門外大街21號的北京國際俱樂部建於1973年。

國際俱樂部最新改擴建效果圖。

  從1878年的東交民巷,到1911年的臺基廠7號,再到1973年的建國門外21號,長安街地標建築之一的北京國際俱樂部,見證了北京城的變遷,更成為新中國對外開放的標誌性窗口。這座別具特色的建築日前已正式啟動新一輪原址擴建,一座百米高樓將出現在建國門橋東北角,同時以裙樓方式保留原國際俱樂部的經典建築風格。

  搬遷長安街畔

  建外使館區密集興建

  建國門外,長安街畔,黃白相間的小樓只有兩三層,頂層圍一圈女兒墻。北京國際俱樂部的這片建築個頭不高,卻因為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而令人過目難忘。

  北京國際俱樂部的設計總負責人——吳觀張如今已是白髮長者。攤開一張白紙,只用了利落的幾筆,他就勾勒出了這片建築的輪廓,線條筆直,佈局清晰,方位準確。紙上的草圖逐漸清晰,時間也仿佛回到45年前。

  1971年,他帶着三四個人沒日沒夜地琢磨,用水粉畫出來一幅效果圖,足有一米長。當年不比現在,設計師作圖都得見筆頭功夫。後來領導拍板:全新的國際俱樂部就建成這樣!吳觀張開玩笑稱自己是“福將”,因為在他之前,國際俱樂部做過5版方案,都因各種原因未能成形。

  最早的國際俱樂部並不在建國門外。新中國成立後,曾經在臺基廠大街7號為外國人提供娛樂活動的北京俱樂部被外交部接管,改稱“北京國際俱樂部”。上世紀70年代初,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多,大批使館在建國門外拔地而起,但外交官們還缺少一個輕鬆交流的大型活動場所,於是新建國際俱樂部提上日程。

  那時,北京只有北建院一家建築設計院。吳觀張一人就同時接手三個大項目:北京國際俱樂部、外交公寓和友誼商店。從1971年到1975年,三個項目幾乎是同時設計和建設,可見當時新中國外交事業發展之快。可在特殊的年代,設計出這樣風格的建築並不容易。黃色的馬賽克立面,白色的窗框,再加上黑色的窗欞,這三種色彩搭配起來就像是中國人的臉龐一樣,講究“眉清目秀”,亮眼美觀。可就是這三色中的黑色,當年差點惹出事來。“那時候有個説法是‘刮黑風’,所以不能用黑色,但不用黑色就不好看了,怎麼辦?”吳觀張想了個辦法,9桶黑漆兌1桶綠漆,顏色上差別不大,有人較真起來,就説是墨綠,這到最後才過了關。

  見證“網球外交”

  副總理過招老布希

  吳觀張設計的國際俱樂部,緊挨長安街的是網球館,東來西往都能瞅見。這是國內第一座對外運營的室內網球館,也陪伴不少老北京網球迷的成長。

  在今天北京建工集團的資料室裏,收藏着前身北京市建築工程局的一份老資料,專門記錄了當時艱難修建網球館時的歷史片段。

  這座網球館面積1900平方米,高約16米,室內網球場尺寸為40米×40米,屋蓋網架總重約60噸,地面整體拼裝後,由4台履帶式起重機抬吊就位。

  網球館名聲遠揚得益於一件事。198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在此和來訪的美國副總統老布希交鋒,這場“中美網球雙打對抗賽”後來被人評價成“網球外交”。

  但其實,新中國的“網球外交”還能追溯到更早。

  一張黑白的老照片上,最早位於臺基廠大街的國際俱樂部門前,周總理、賀龍和十幾位網球運動員站成一排。這張照片的收藏者叫季恩義。國際俱樂部的前身是東交民巷的西紳總會,季恩義13歲時就已經到這裡當球童,後來成為陪打員。新中國成立後,他又跟着國際俱樂部從臺基廠大街搬到建國門外。

  時間飛逝,當年的季恩義老人已經辭世,他的兒子季榮道出了這照片的背後故事:1957年,錫蘭(現斯里蘭卡)國家網球隊來華交流,比賽地點就是設在當時位於臺基廠大街7號的國際俱樂部。這支網球隊,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支與我國網球隊交流的外國球隊。

  而到了1974年,老布希飛抵北京,出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任期13個月。這13個月裏,老布希先生經常來國際俱樂部打網球,季恩義就成了老布希先生的網球好友。等到1989年,老布希再度訪華,身份已是美國總統,但依舊帶着夫人回到國際俱樂部找季恩義敘舊。

  原址上擴建

  新中國成立後四度變遷

  頂着大太陽,季榮抬頭向塔吊頂望去,不一會兒汗水就已順着臉頰滑落。巧合的是,他與當年的父親一樣,都擔當了網球館建設的顧問。

  新中國成立後,國際俱樂部先是從臺基廠搬到建外,又在上世紀90年代歷經兩次改擴建,每回都惹人矚目。

  90年代初,侯金城幾乎每天早上五六點都要騎自行車從中關村的宿舍趕到建國門外。當年,他接手了國際俱樂部擴建工程,要在俱樂部裏再建一棟寫字樓和酒店。建成後,用北京老百姓的話説,這棟酒店是頭一家“超五星”,從內到外都比五星級酒店級別還要高。酒店建成後,也成為多位外國領導人訪華的下榻之地。

  他所在的北京市建築工程公司是幹了幾十年的老牌工程企業,但施工規模和難度如此大的酒店建築還是頭回碰見。“現在都説裝配式施工,其實20年前在這兒就嘗試了。”酒店外墻每塊六七米長的板子讓他費了大力氣。以往,都是從內到外一層一層在現場貼磚,而這回是先在工廠裏把馬賽克磚貼好,保溫材料等都夾在當中,現場直接吊裝鑲嵌。從廠子裏運到現場的過程,生怕碰碎了,一車只能運兩塊。

  而今,國際俱樂部又迎來第四次變遷,在原址上擴建。

  “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四大功能之一,而改擴建後的國際俱樂部也將更多賦予這方面的內容。”國際俱樂部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利劍説,擴建後的國際俱樂部,除接待大量的政府來訪團、承接諸多官方國際會議外,還將為具有特殊外交功能的駐京使團、國際組織、半官方機構等提供辦公服務。

  根據計劃,國際俱樂部將在原址再建一棟99.9米高的大廈,預計2018年8月竣工。

  眼下,擴建工程已經開工,地上23層、地下3層的新樓將在南北各設置裙房,其中南裙房所在的位置就是1971年建設的網球館。按規劃部門的要求,外立面將復建為網球館歷史原貌,而主樓大廈及北裙房外立面則採用石材和玻璃幕墻結合的形式。建成後的主樓及南裙房將為辦公區域,北裙房一層為千余平方米的大宴會廳,二層為網球館。(曹政 鄧偉攝)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