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20160630546768969835.jpg.jpg
原標題:有一種情結,叫有空就去潘家園
有人説,北京有兩個地方永遠人頭攢動,一個是天安門廣場,所有人都仰着頭看升國旗;另一個是潘家園舊貨市場,所有人都低着頭尋國寶。
潘家園,原名潘家窯,一個曾經荒涼的城郊。
早年間在護城河東邊有不少磚窯瓦場,潘家窯是其中的一家,因窯主姓潘,於是窯場以窯主的姓氏而得。
據傳,這潘窯主來自山東濟寧,年過五旬,原是燒琉璃瓦出身。當初來到這裡,他本想開家燒制琉璃瓦的窯場,但燒了幾次之後,便不再燒了,因為這裡土質太松,燒不出好品相,後來改燒小方磚。
當時這一帶有七八家磚窯,競爭激烈,潘窯主初來乍到,又是改行燒磚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又不想放棄。他看準了這裡臨近京城,地理位置好。於是他私下裏在各個窯場轉了幾天,回來後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磚的品質,二是在經營上下工夫。
首先他嚴格把好每一塊磚的燒制環節,絕不偷工減料,所以燒出的磚成色好,光潔度高、硬度很強,不易破碎。同時在銷售上,他也比別人技高一籌,當時賣磚是以“丁”為單位,一“小丁”磚是二百塊,一“大丁”磚是八百塊,但他在碼磚時,一“小丁”要碼二百二十塊,一“大丁”要碼八百五十塊——價格上與別的窯場差不多,可數量上卻暗自比別人多了一些。同時又雇了三輛馬車,凡買主在十里地之內的,一律免費送磚到府。一些買主在他這裡買了幾次磚後,就發現他的磚不但品質好,而且數量比別的窯場多,還能免費送貨,便經常來他這裡買,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窯場就紅火起來,並很快出了名,甚至連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來他這裡買磚。於是這潘家窯場越開越大,據説最多時有二三百人在這裡幹活,車進車出的,很是熱鬧,而另外幾家窯場因經營不善便相繼關了張。以後在潘家窯場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窯場之名,得地名潘家窯。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這裡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漸填平,並開始建設居民區,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一大片居民區,並以“潘家窯”之名而稱。但叫了沒有多久,人們就覺得不雅,因為老北京人通常將妓院叫“窯子”,所以就改為“潘家園”,這個“園”字,便是“家園”的意思,並將附近新修的道路稱為潘家園路。後來在修建三環路時,在潘家園東側修建了一座立交橋,便得名“潘家園橋”。
到了民國後期,這一帶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許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燒磚很是困難,於是潘家窯暫時關閉,不久便遷到了房山一帶。
早年間破落的大戶子弟出賣祖傳字畫珍寶之類,要顧及面子,不能公開銷售,所以就選擇鬼市,以後小偷也常到鬼市銷贓,還有一些來路不正的東西,出現在鬼市上。這樣,鬼市成了人們撞大運的所在,説不準能花很少的錢,買到很貴重的東西。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自發形成了一個舊貨市場,當地居民在路邊上擺攤,把家裏的瓷器、舊傢具等東西拿出來賣。後來,外地的商販也慕名而來。
最早來潘家園的一批人,只有100個攤位,其中北京人不過20來人,其餘的人都來自天津、唐山、石家莊。初期的100個攤圍繞着潘家園大土堆擺攤,那時多是賣自行車座、自行車車把、自行車加速軸、縫紉機頭、舊傢具等,也有少量的古書古字畫。
鬼市又叫夜市、曉市,説的是凌晨三四點鐘專賣古董的一種臨時集市。之所以大早晨成市,是因為這個鐘點警察管理不嚴,可以脫手一些來路不明的物件。當時有一些貴族淪落到變賣家産為生的地步,面子上又拉不下來,為躲避熟人,也就到“鬼市”上捧着古董站街。所以古董行都知道,鬼市出好貨。
北京過去有好幾處著名的鬼市,比如崇文門外“東曉市”、宣武門外“夜市”和德勝門外的“曉市”等。當時照明條件有限,買賣雙方誰也看不清誰,此外不吆喝,不亮字號,天明就散,行為近似於鬼,故稱鬼市。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鬼市完全被取締。
直到1985年,潘家園的鬼市才逐步恢復。依然還保持着鬼市的風格。凌晨4點鐘,潘家園門口人影憧憧,攤主們用三輪車載着裝滿小件工藝品的紙箱子,顧客們開着車、走着路聚集在潘家園市場門外,噌雜擁擠,把大門頂得叮咚作響。等到4點半大門一開,人群一擁而入,迅速各就各位。
開市以後,雖然人多,但市場並不喧嘩,大家都在竊竊私語。老顧客人手一隻手電筒,本意是為了把貨看得更清楚,這都是從上輩子傳下來的規矩了,現在倒不必那麼隆重,因為潘家園市場的燈非常亮。但手電筒是必須要帶的,這只是一個標誌,説明買家懂行。當然也有摳門點的,就用廢紙生火堆,幾次差點出了火災。
天漸漸亮了,鬼市時間結束,市場繼續營業,此時就可以看清楚大家的表情了。賣家的動機都一樣,賺錢:而買家絕對是一道風景,人人不同:有專心致志真心淘貨的,有來打探自家藏寶的大概價錢的,有附庸風雅的,有看熱鬧的。
攤主們並不忙碌,他們時常三五成群,扎堆閒談、泡茶、下棋。他們只是商品到顧客手裏的最後一道環節,在他們之前還有很多環節。
那為何那麼早開市?除之前留下來“鬼市”傳統,據分析,還因為當時從河北、天津到北京的長途車在潘家園有一站,大概是凌晨2點到,那些河北、天津的攤販到了後,直接到潘家園賣貨,這樣就不用住店,省一天店錢。另一個原因是它離勁松近,當時北京住宿不好找,勁松的旅館一晚上才10元錢,對於天津、河北的商人來説,潘家園是最方便的地方。
正如坊間流傳的一句:“這兒的物品多得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在潘家園,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宜興的紫砂、陜西的青銅器、雲南的服飾、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台灣的交趾陶……小到銅錢,大到過人高的石雕石刻;小到幾平方米的地攤,大到考究的古典傢具廳,包羅萬象,琳瑯滿目,匯聚一堂。
1992年的時候,潘家園已經有500多個攤位了,開始搭起了簡易大棚,其中只有100家左右正式進入,告別了遊擊隊的生涯。100家棚戶之外,剩下的攤就是在地上鋪一塊塑膠布,每個攤位大概有5平方米那麼大,這在當時看來,堪稱壯觀了。
一是伴隨着北京舊城改造,老北京紛紛離開了祖居,家裏的舊貨、舊傢具、舊建築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園,這裡的古玩市場的味道越來越濃。
二是潘家園離使館區近,老外們突然發現,這裡原來也能淘寶,先有秀水街,後有潘家園,朝陽區這兩塊初期不起眼的野市兒,成了老外眼中最有北京味道的所在。
對於潘家園古玩市場的正式出現,一個外國人功不可沒:1992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園來淘寶,據説到這裡的淘寶經歷,還寫進了希拉裏回憶錄。
潘家園早先也收攤位費,視攤位位置和大小,每人收1-5元的管理費,沒有發票,只有一張存根,上面蓋的是街道辦的公章。而到1995年,路邊的攤販達到了上千,政府開始介入管理,不久實現了“退街進場”,開發了現址,並定名“潘家園舊貨市場”,攤位收據上已經是“潘家園市場管理部”了,再以後,成了“潘家園國際有限公司”。
短短幾年間,潘家園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寶者和游客,年成交額達數億元。“逛潘家園”正和“吃北京烤鴨”、“爬長城”一樣,逐步成為北京最有影響力的名片之一。
2000年,一位記者意外地在潘家園看到了巴金先生的手稿。
巴金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名家,他的手稿怎麼會遺落潘家園呢?他迅速聯繫巴老家人親友等,各方均表示沒有手稿散失的情況。這一事件轟動一時,誰也不明白,這些手稿是怎麼流向民間的。很快,人們在潘家園看到了周作人、郭沫若等諸多大家的手稿。
原來,這一年恰好趕上原軍事藝術出版社(今華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隨着老編輯退休,年輕編輯對這些故紙價值了解有限,許多就按廢紙處理掉了。
人們説潘家園曾經有過兩次財富高潮:第一批是從買舊傢具開始的,賺了錢人中就有馬未都。還有就是收舊郵票的,當時誰也不知道,北京的郵市就要開了,這些花紙一轉手就是幾十倍;第二次財富浪潮,是以炒作名人字畫為開始的。當時範曾的一幅畫才100元,還是真跡。那時繪畫還沒有完全市場化,范曾的朋友管他要畫,范也不拒絕,這些畫很多流向了潘家園。
這次巴金手稿掀起了潘家園第三次財富高潮,其中最傳奇的人物是趙慶偉,被人稱為“趙大秤”,因為他是用大秤從出版社中,按斤買來的這些珍貴手稿。
2000年流出的手稿中,有胡適、周作人、李大釗、康有為、梁啟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為什麼它們會流向民間?因為很多名人在寫信時喜歡使用筆名和代號,比如康有為在和張勳通信商量恢復帝制的時候,怕行事不秘,兩人在信中均不稱呼對方名字,也不落款。如果不了解足夠的歷史知識,是根本看不懂的。黑龍江大學的臧偉強副教授是這次財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後收藏了多份名人書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經價值上百萬元。
如今提起潘家園,幾乎成為北京古玩市場的代名詞。這裡不僅有潘家園舊貨市場,周邊地方還建起了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等高端古玩城。
而在許多人眼裏,“潘家園”已不只是一個街道或一個地域的名稱,幾乎成為古玩市場的代名詞。
“逛潘家園已成習慣了。尤其是周末的鬼市,人頭攢動,很有年代感。想尋好東西就得上鬼市吶。”一位藏家説,雖然這兩年想在潘家園“撿漏兒”淘到寶貝的機會越來越小,但經過這20多年的積澱,潘家園的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成了一個文化地標。
這次潘家園市場搬遷的傳言之所以讓這麼多人坐不住了?不能不説,它源自眾多收藏愛好者們對於潘家園的一種特殊的情結。那種情結就叫,有空就去潘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