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府 今日學府

日期:2016-07-01 11:1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2016623103156_15.jpg.jpg
  • 2016623103156_15.jpg.jpg

  原標題:昔日王府 今日學府

北京協和醫院古建築(視覺中國 供圖)

  在東單三條林立的高樓中,有一片灰墻綠瓦的建築群格外引人注意,很多從這裡經過的人,都願意在這裡拍張照片留作紀念。坐北朝南的門樓兩邊懸挂的牌子告訴人們,這裡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地。因為有熟人在這裡工作,得以對整體建築參觀了一番,對協和醫學院院史知之甚深的宣傳部門負責人還詳細講述了其建成史和發展史。
  這片建築的所在地曾是清朝的豫王府。豫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鐸,順治四年七月被加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並成為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其後代可世襲罔替。這座府邸佔地150多畝,相當於10萬平方米,從《乾隆京城全圖》上看,一座王府把東單三條衚同隔成了東西兩半,主建築群坐北朝南,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5間的大殿建在月臺之上,有丹墀,大殿兩側各有3進院落的東、西跨院。二進院內是面闊3間的後殿,面闊7間的後寢和面闊13間的後罩排房。與大門正對,即現在是協和大禮堂的位置,在《乾隆京城全圖》上沒有標注任何建築。曾經的豫王府在建築規制上有兩個特點:
  一是豫王府的圍墻高。北京有句諺語,叫做“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墻”。這是因為禮親王府的房多,豫親王府的墻高。有多高呢?沒有人量過,據老人估計,不會低於一丈三尺。民間曾流傳,乾隆喜歡與第四代豫王下棋,賜其將圍墻增高三尺的故事。其實這圍墻高是因豫王府所在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明末時,東單三條和帥府園衚同地勢偏低,王府內的銀安殿(即正殿)按規制得建在須彌座的月臺之上,高大宏偉,只有把圍墻加高才能擋住外人的視線,所以才有了“豫王府的墻”之説。現在這個衚同的地面已經比以前墊高了兩個臺階還多。
  二是豫王府前的獅子不一般。清朝的建築規制允許王府門前安放獅子,故而王府的前庭也有“獅子院”之稱。其他王府門前的獅子都是昂首挺胸,氣勢非凡。而豫王府門前的獅子卻是臥姿,而且風化得十分嚴重,一副很懶散的形象,民間稱之為“懶獅”。這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門前唯一的一對臥獅。1916年末,有近300年曆史的豫王府,以12.5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改建成協和醫學院。除了這對臥獅,豫王府已無其他遺跡可尋。
  負責協和醫學院建設工程的是美國著名建築師查爾斯·柯立芝,是一位對東方文明非常感興趣的人。在看過豫王府之後,他被中國建築的精美與壯麗所傾倒。最初的設計是要將豫王府全部拆除,建一座西方式的現代化醫學院,但柯立芝認為,如果要把這些有着雕梁畫棟、絢麗多彩的建築毀掉,會感到難過。所以他修改了原方案,設計成了一座中國建築風格的、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主樓為二層,屋頂按照清朝規制,為歇山頂式,上鋪綠琉璃筒瓦,所有梁、檐、鬥拱等處均有彩繪。坐南朝北的主樓,以及東西翼樓都建在高高的臺基之上,用漢白玉欄杆圍成回廊,主樓及翼樓前的三道臺階中央鋪設有四爪龍丹陛。建設時,所用磚、瓦、石等建材均出自原清朝御用的燒造場,並刻有製造者印記。醫學院建成後,北京人送給這座建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油王府”,一是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二是“油”的發音與豫親王的“豫”字相近,按照中國傳統的意象表述,既是一種幽默,也是對被拆除的“豫王府”的念想。
  與主建築群相對,東單三條路南也有一組建築,這就是協和大禮堂,更確切地説,它是基督教的禮拜堂。它的外觀與主建築群一樣是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走進禮堂,前低後高的坡形地面上,中間為步道,兩邊整齊地排列着木製長椅,兩側的窗戶是中國傳統的花格式樣,舞臺上還擺放着一架那個年代的老式鋼琴,燈光、音響等設施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協和醫學院的重要儀式都在這裡舉行。在醫學院製作的院史圖片展中,有一張應屆畢業生從協和大禮堂走出的照片,他們剛剛在這裡舉行了畢業儀式,走在最前面的是從下一屆學生中推舉出的最優秀學生吳階平,每一位畢業生臉上的表情都是凝重的,顯然是還沉浸在莊重的儀式氛圍中。
  這座禮堂也曾匯集過新文化時期的學者名人,1924年印度詩人泰格爾來京,適逢他64歲生日,在京的文化名人就是在這裡為他舉行的祝壽會,胡適、魯迅、梁啟超等都參加了活動,林徽因、張歆海、徐志摩等還用英語演出了泰格爾的名劇《齊德拉(Chitra)》。
  這座禮堂還曾送別了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溘然長逝,遺體移至協和醫院施行保存手術。因協和大禮堂兼有基督教堂的功能,孫、宋兩家又是信教之人,所以3月19日,孫中山的靈柩移到協和大禮堂,舉行了基督教的家禱儀式。當時禮堂的正面用水仙、夾竹桃、木蘭花扎成花山,當中懸挂着孫中山身着長服的遺像。孫夫人宋慶齡蒙喪紗坐在右邊第一排座椅處。儀式的致詞中説道: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第一人,他的功業可以和《聖經》教誨相一致。一是信仰心,二是希望心,三是博愛。博愛是無私的,博愛是崇高的,博愛就是奉獻,孫中山先生為中國革命奉獻了一生。
  在家禱儀式後,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禮堂抬出,送往中山公園舉行公祭。此時,由東單三條到中山公園的道路兩旁幾乎全部站滿了人,花圈、輓聯到處都是,這萬人空巷的場面是當時的北京城內空前的景象。據統計,當天送喪者至少有12萬人。
  孫中山是一代偉人,是辛亥革命的領袖,是中國的國父,他在臨終前唸唸不忘的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李俊玲)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