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軍莊:漁陽古城秦磚漢瓦

日期:2016-06-28 11:0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四九城.jpg.jpg
  • 四九城.jpg.jpg

  原標題:統軍莊:漁陽古城秦磚漢瓦

統軍莊村農業設施園區

統軍莊村貌

今日統軍莊大道

  走上潮白河故道,走進潮、白兩河交匯處的統軍莊村,北望是無垠的曠野,南面與之相鄰的是懷柔區的梨園莊,村東有京承鐵路穿境而過,在火車的隆隆聲中,似有歷史的回音在鳴響。
  漫步村東南,大地寥廓,似乎有意要留下一片供人憑吊的空間。走在曠野裏,腳步輕輕的,仿佛怕驚醒了什麼,因為在腳下,沉睡着一座兩千年前的古城。
  這座古城就是漁陽城,從西元前283年始建,到北魏初年廢棄,在密雲境內的800多年時間裏,這個名字出現的頻率相當高,特別是在秦漢時期,這個名字常常和兵連禍結的征伐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大事件聯繫在一起。
  腳步輕輕,帶着祭奠的虔誠和莊嚴,走過茅草叢生的阡陌,走過綴滿野花的坡地,走過春苗的新綠和啾啾鳥鳴。就人類歷史而言,2000多年不算短。2000多年間,多少一代天驕灰飛煙滅,多少傾國紅顏成腐一堆,多少悲歡榮辱被洗刷得了無痕跡,那麼我腳下的這座古城呢?它已被深深地定格在了地層之中,年復一年地看江山易代,逝水東流。
  我們且把時間推回到烽煙瀰漫的戰國時代,燕昭王二十七年,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後,燕國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等五郡。漁陽郡治所便設於今統軍莊村南,因其城南有一條東西流向的小河,名漁水,郡址在漁水之北,在北屬陽,故名“漁陽”。漁陽郡是密雲地區最早的行政建制。自此,“漁陽古郡”美名傳遍宇內,漁陽成為密雲最早的名字。
  西元前225年,漁陽郡歸秦,成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漁陽城是漁陽郡的首府,郡是秦漢時期的行政管轄單位,相當於是現在的省一級。郡內設漁陽縣,郡址同縣址。漁陽城地處燕山南麓潮白河河谷地帶,三面環山,南與北京小平原相接,北控古北口要塞,是北京通往燕山以北的必經之地。古代的漁陽郡是一個由南向北的狹長地帶,其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省圍場以南,薊運河以西,天津市以北,北京市懷柔、通州以東地區。古漁陽城處於這個地區中部偏南,既是南北交通要道,又是薊城(北京)北段最富庶的地區。從戰國末期開始,歷秦、漢、魏、晉、南北朝至北魏,這裡一直是漁陽郡的首府所在地,前後歷時800多年。
  漫步漁陽古城遺址,登高俯瞰,整個遺址上遍佈秦漢磚瓦碎片。遺址西北部似為官員及貴族居住地。上世紀50年代的文物普查資料記載:“在南北一里許的地段中,發現有繩紋磚、粗繩紋陶片和外繩紋、內方格紋之板瓦殘片。”1984年文物普查記錄雲:“該城東西約300米,南北約200米,傳説有土城墻,原來該地比四週高,1965年後經大平大整土地已不明顯,南邊還可以看出高差。附屬文物:銅鏡、陶器等文物。”《北京名勝古跡》一書記載:“1982年至1984年當中,此地曾先後出土過漢代日光鏡、五銖錢和秦漢時期陶器等多種器物。”由此可見,該城西北部是文物積存最為集中的地段,將其看做是高官貴族所居之地,當無疑義。
  在遺址南部、東部,則少見大型筒瓦、板瓦,主要是殘碎的陶片。但東部也發現過不少繩紋磚。繩紋磚在該城不同地方大量發現,是該城址與其他城址最大的不同點。它説明,該城在秦漢時期較其他城市建築更為考究。《後漢書·彭寵傳》載,東漢後期,軍閥混戰,“此時北州散破,而漁陽差完”。這固然因漁陽軍力較他處雄厚,但城池建造更為堅固,防衛設施更為完備,也為一重要因素。
  荒煙蔓草,難見繁華。但廢墟亦是歷史的見證,是歲月年輪留下的軌跡,是歷史的讀本,是成功後的泯滅,是掩埋着千般悲劇、百代滄桑的文化積存。由於古代中國史籍提供了足夠的資訊,即使面對殘墟野壙的“舊時月色”,我們也能以一縷心絲穿越千百年的時光,使已逝的風煙重現眼前。
  漁陽城,富庶的城,開放的城,英雄的城。
  漁陽城所在的潮白河流域,是著名的産糧區。1975年,順義地區臨河村發現了一座東漢墓葬,出土了一套地主莊園冥器。其中,不僅有大量鑄幣,還有陶樓、陶房、陶灶、陶圈、陶井和用陶碓舂米的陶制人物,以及用綠釉製作的豬、狗、雞、鴨等。這些器物,再現了漢代地主莊園的情景。順義當時屬漁陽,這些器物的出土,説明漁陽地區農業是十分發達的。由於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不少幽州官吏在此進行屯墾,聚集經濟力量。東漢時,漁陽太守張堪,在漁陽地區興修水利,開稻田,並遍植桑麻,獎勵農耕。民眾作歌雲: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燕山以北,向來是少數民族居住區。在漁陽郡南北狹長的地帶上,居住着眾多民族,這裡便成為了漢族與北方民族之間的交匯地帶。封建社會早期,統治者之所以在離薊城(北京)不遠的北部地區建立漁陽城,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分擔薊城的民族事務。漁陽北部較長時間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秦以前有東胡和山戎活動在這裡。秦漢之際,漁陽北部是匈奴左部經常活動的地帶。漢武帝時,衛青等大敗匈奴,匈奴北去,武帝命遷烏桓於五郡塞外之地,這裡又居住了大量烏桓人。魏晉時期,鮮卑人又進入該地區。所以,漁陽城一直是各族混居雜處之地,是民族融合的前沿,是一座開放的城。
  漁陽城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件,當屬秦二世元年7月,從長江邊徵調百姓900多人,前往漁陽防護邊境。當他們走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時,天降大雨,寸步難行。領隊的陳勝、吳廣和大家商議:我們到漁陽郡時必然誤期,那是死罪。如果我們逃走,當然更是死罪,不如拼死造反,興許能夠成功。於是眾人擁戴陳勝、吳廣為首領。“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序幕,盛極一時的秦王朝統一全國僅12年,就迅速走上了滅亡的道路。自此,漁陽的名字便和中國歷史上首次農民起義連在了一起,漁陽也由此成為一座與英雄有關聯的城。(李東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