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承德市區西南17公里的灤平縣付營子鄉凡西營村,有一座容納2000多萬噸粉煤灰的尾礦庫,佔地800多畝,70多米深,為下游9個縣和天津供水的灤河就在不到1公里外流過……站在庫邊放眼望去,黑壓壓的粉煤灰填滿了山巒間的空隙。這是附近灤河電廠此前20多年運轉的“副産品”,也是周邊地區詬病多年卻無可奈何的污染源。
2015年起,北京農學院專家將先進的粉煤灰生物利用技術帶到了凡西營。粉煤灰與菌棒等農廢結合成的新型植物營養基質,不但將二者變廢為寶,還攻克了粉煤灰生物應用的難題,現已實現量産。
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北京農學院教授劉克鋒研究農林廢棄物生物應用已近30年。2015年7月的一天,一位在北京挂職的承德幹部找到劉克鋒。得知承德凡西營有巨量粉煤灰亟待利用,劉克鋒十分興奮,立即前往凡西營實地查看。“凡西營的粉煤灰存量巨大、性質穩定,是非常理想的原料。”在劉克鋒眼中,發現凡西營的粉煤灰尾礦庫,如同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寶庫!
隨後兩年中,滿載粉煤灰的貨車一趟趟從凡西營駛往劉克鋒團隊在北京農學院的實驗基地。由北京農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經過大量反覆實驗,終於在2017年成功研製出了以凡西營粉煤灰為主要原料,輔以承德廢棄菌棒、秸稈、畜禽糞便、木屑鋸末等農廢的新型植物營養基質,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和農業推廣一、二等獎。
完美替換稀有資源原料
“植物營養基質説白了就是一種種植土,各種蔬菜、花木,在適合的基質裏直接就能種。”項目研究人員楊萌介紹,他們的産品問世前,國內植物營養基質的生産主要利用國家已禁採的稀有資源草炭,“進口草炭價格不菲,一立方米要五六百塊錢。”
劉克鋒團隊所研發新型基質的一項重要意義,就是突破性地用粉煤灰充當了基質生産中草炭的完美替代品。
楊萌告訴記者,新型基質已研發出187個品種,可廣泛應用於園藝作物育苗、栽培、屋頂綠化、海綿城市綠地等領域,價格僅有草炭基質的一半。它們的能量有多大?“以凡西營現存的2000多萬噸粉煤灰,可以生産1.2億立方米的新型植物營養基質。用來做屋頂綠化,面積能覆蓋半個北京城。”楊萌説。
全市廢棄菌棒可獲有效處理
承德的平泉市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産基地之一,香菇和滑子菇的産量均佔到全國的40%,如何處理産生的大量廢棄菌棒成為難題。據了解,有的農民收完蘑菇,隨便把菌棒扔在地裏,甚至倒進河裏,直接污染了環境。事實上,不光平泉,在灤平、興隆、承德縣等多地,蘑菇都是農業生産的重頭戲。
北京的技術使粉煤灰和菌棒這兩樣不怎麼討人喜歡的承德“特産”意外碰撞出了“火花”。楊萌告訴記者,生産1.2億立方米的新型植物營養基質,需要消耗的廢棄菌棒也多達7200萬立方米,可以有效解決承德廢棄菌棒的利用難題,減輕環保壓力。
據了解,量産後,凡西營的新型植物營養基質已行銷京津冀、山東、河南等地,遠及新疆、廣西。作為成功在河北轉化落地的北京科研成果,項目還獲得了北京市科委的資金支援。(白波)
相關新聞
北京農學院與承德市簽署合作協議
7月底召開的京承農業産業扶貧協作發展對接會議上,北京農學院與承德市人民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戰略規劃、政策研究、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緊密合作,打造京承扶貧協作中市校合作典範。
據了解,未來雙方將圍繞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領域,開展鄉村振興全方位頂層設計。針對承德市在作物、蔬菜、花卉、林果、中藥材種植、生産及加工以及綠色健康養殖、生態環境治理、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技術需求,北京農學院將匯集優勢科技資源,精準對接,提供科技支撐。此外,雙方還將開展深層次産學研用訓合作,探索市校協同發展新模式,推動承德市農業農村發展,開展多領域、多形式專題培訓。
同時,雙方將完善市校合作機制,建立市校領導定期或不定期互訪制度,建立市校聯席會議制度,做好合作模式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重大事項的決策、重要資源的投入和相關支援政策的出臺等工作,督促好合作項目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