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g.jpg.jpg
亞洲大家庭首次聯袂國博辦展
451件文物講述“大美亞細亞”
本報記者 劉冕
一千多年前,中國唐代,一件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陜西省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中。昨天,這件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玻璃生産工藝,又融入早期伊斯蘭文化風格的中國文物,出現在國家博物館,與451件來自49個國家的文物珍藏一起,講述“大美亞細亞”。此次“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將一直持續到8月11日。國家文物局介紹,這是我國首次舉辦、亞洲大家庭共同參與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緻程度前所未有。
國博將北2層的兩座展廳打通,講述精彩的亞洲故事。展覽匯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共451件文物。展覽以“多元文明並置,古今文明相通”為主線,分四部分講述“亞洲文明”。其中,“美成在久 日出東方”,以文物為載體,凸顯各國歷史文化特色,反映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華文明,詮釋亞洲是人類文明之源;“美在通途 行久致遠”,展示中國漢代以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文物和亞洲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文物,表現古代中國與亞洲各國通過絲綢之路建立的經貿文化聯繫,彰顯亞洲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展示中國與亞洲各國文化遺産領域交流合作情況,攜手保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美人之美 禮尚往來”,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各國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
“文物帶你看亞洲”多媒體互動展示系統通過兩排螢幕,“復活”亞洲13個國家近60件文物。“我們採集了一批中外博物館的文物三維數據,完成線上建模。”北京鯨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利堃邊演示邊介紹,我們增加了燈影模式,觀眾不僅可以放大文物細節,360°觀看文物,還可以選擇燈下觀看,感受不同光影下的文物魅力。有些文物還設置了“探索”模式,比如一些碑刻上的文字等細節將更完整地展示出來。另外,展廳裏還以現代影視藝術表現形式,展示了亞洲各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産和著名文化景觀。
國家文物局介紹,本次展覽是配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主辦的“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覽,旨在通過文化遺産講述各國文明故事,呈現各國文明之美,為亞洲各國相互交流、展示、溝通、了解搭建重要平臺。該展覽對拓展亞洲文明對話多樣化渠道,建立亞洲文明平等對話常態機制,傳承和守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此外,“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也正在北京各大博物館展出。其中包括“殊方共用——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國家博物館)、“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山宗·水源·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首都博物館)等。
文物故事
唐代文物顯露西洋個性
一件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呈淡黃透明色,無模吹製成形,底部有加工痕跡。
細看文物,還有西洋風情。文物肩部與腹部外壁用不同顏色及形狀的玻璃絲纏貼裝飾,製作精美、紋飾華麗。專家介紹,這件唐代文物的製作不僅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的玻璃生産工藝,還融入了早期伊斯蘭文化風格,為典型薩珊工藝品。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已經與很多國家進行了友好交流,在很多工藝上實現了取長補短。
春秋戰國最美青銅器具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其中一件尊盤由上尊下盤兩件器物組成。
展櫃中,這件尊敞口,呈喇叭狀,上飾蟠虺鏤空花紋。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四隻圓雕豹形伏獸攀附其上。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
專家介紹,尊盤鑄造工藝複雜,採用了陶范法、失蠟法、釬焊、鉚接等多種工藝精工製作而成,全器造型優美,紋飾繁複。尊和盤上均有銘文,顯示其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盤,合稱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之一。
三彩駱駝見證絲路往事
這件駱駝文物通體主施白釉,頭頂、駝峰、頸下、前肢上部及駝尾施褐釉。駱駝呈昂首嘶鳴狀,牙齒和舌頭的刻畫栩栩如生,四肢勁健有力。其周身施淡黃、褐、綠釉,三彩飾釉華麗精美。
專家介紹,駱駝背墊彩毯,峰馱獸囊,載有水壺、食品、絲綢等物,執着跋涉於“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交流,使中國獲得了“絲國”之稱。這件1963年河南省洛陽關林出土的文物現藏於洛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