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jpg.jpg
本報記者 韓軒
夜色降臨,華燈初上,從長安街沿線的國家大劇院、中山公園音樂堂、北京音樂廳,到中軸線上的天橋藝術中心,再到保利劇院、北展劇場、梅蘭芳大劇院等,一座座劇場亮起燈光,悠揚的音樂聲、鏗鏘的京腔京韻、有滋有味的話劇在全城範圍內上演,觀眾徜徉在文化藝術的海洋裏,成為首都夜晚別樣的風景。
近年來,北京高雅藝術的演藝舞臺不斷發展升級。越來越多的世界級演出來到北京,北京成為名家名團巡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站;鐫刻着“中國創造”印記的劇目層出不窮,彰顯着原創的品質;良好的文化環境也培養出一批批年輕觀眾。在全國文化中心,高雅藝術不高冷,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
高規格
世界級演出聚焦“北京時間”
三月倫敦愛樂樂團來京,四月剛剛送走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又將在五月相繼登臺國家大劇院,北京的音樂舞臺仿佛上演一場世界大團的接力賽,名家名團紛至遝來,北京市民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世界各地的一流演出。
以“北京時間”為坐標登臺,已經成為國際名團安排演出時不可或缺的一站。從2017年的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到2018年的柏林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等世界級“天團”,從蒂勒曼、巴倫博伊姆、杜達梅爾,到捷傑耶夫、席夫、穆勒等備受京城樂迷歡迎的音樂大師,都在國家大劇院登臺。“上世紀90年代,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出國看了什麼演出,現在,世界上的精彩演出來京變成了常態。”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由衷感嘆。
不只是音樂會,各門類的高雅藝術都在京城大地上競相亮相。根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2018年北京市演出市場再創新高,演出場次、觀眾人數、票房收入分別增長至24684場、1120.2萬人次、17.76億元。戲劇類和音樂類演出票房合計佔整體市場的八成,是票房增長的主要來源。
高品質藝術演出每每上演,必是叫好又叫座。《茶館》《窩頭會館》等北京人藝的經典話劇場場爆滿,觀眾聽説開票,連夜排隊購票。音樂劇方面,在2019年春節後,即並非傳統演出旺季的時段,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法語版《搖滾莫扎特》和《搖滾學校》點燃了觀眾熱情,復刷兩場、三場成為新的觀演潮流。
高品質
向世界發出中國原創聲音
五月,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長征》將拉開廣州巡演大幕,舞劇《天路》將赴上海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此前,原創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駱駝祥子》曾分赴世界古典音樂重鎮俄羅斯與義大利巡演……近年來,北京的舞臺不僅為世界級藝術家提供亮相的空間,還孕育了一部部經得起世界觀眾考驗的經典劇目,閃耀着“中國原創”的高品質光輝。
以國家大劇院為例,這座建成僅11年的劇院,截至2018年底已推出歌劇、話劇、舞劇、京劇等各類藝術形式的自製劇目87部,其中原創劇目28部。自製劇目的年平均銷售率突破86.6%。“這太不可思議了,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劇院,如今每年也只能創作出三四部左右的新劇。”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稱讚。
藝術家不再滿足於重復講述經典故事,而是用迸發的藝術火花在世界舞臺藝術版圖上繪製特色篇章。在201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的原創浸沒式歌劇《奧菲歐》,就以中國音樂家的獨特視角,對西方同名歌劇進行了全新創作,從風格多樣的音樂到全新的劇情,再到浸沒式的觀演形式,都融入了當代中國藝術家對西方古典音樂的思考。
北京國際音樂節創立者、著名指揮家余隆深情感慨:“我特別要感謝北京這個城市,它的開放和包容,為藝術孕育了很多可能性,足以讓很多藝術家在這個城市裏工作和奮鬥。”
不高冷
年輕人被高雅藝術圈粉
北京觀眾對高雅藝術充滿熱情,也震驚了前來演出的西方藝術家。
2018年11月,年逾七旬的指揮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來京演出,謝幕後他激動不已,“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有這麼多年輕的觀眾來聽音樂會,而且他們的觀演素養這麼高,這樣的感覺真好,這是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感受到的。”
高雅藝術觀眾的年輕化,有賴於持續不斷的推廣普及。北京市積極開展“高參小”,讓北京高校及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展工作。國家大劇院構建了常態化、高水準的藝術普及活動體系,“周末音樂會”“經典藝術講堂”等一系列藝術普及特色活動全年不斷,還形成了覆蓋小學、中學、大學的藝術普及全鏈條。中山公園音樂堂為青少年舉辦的“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長達20多年,還在近幾年組織藝術家進校園。
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也為高雅藝術圈了不少年輕粉絲。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將音樂會、歌劇演出“裝”入移動設備,網際網路音樂平臺網易雲音樂設有“古典音樂專區”,為聽眾提供經典樂庫。“伴着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80後、90後和00後們都習慣線上聽音樂,通過這個途徑接觸到古典音樂的人也就多了。”樂評人徐堯説。
“近年來北京文化市場發展升級,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年輕觀眾越來越多。”首都劇院聯盟理事長徐堅説,“只有培養出一代一代年輕觀眾,保持他們對高雅藝術的觀演習慣,文化藝術才會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