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國遇冷為哪般?

日期:2019-03-29 11: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國遇冷為哪般?

  本以為三月會是一個大豐收的文藝季,月初有突破4億票房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強勢開畫,月中台灣文藝腔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大有向漫威首部女超英大片《驚奇隊長》叫板票房的架勢,下旬還有兩部斬獲表演終極大獎的佳作壓軸,一部是在柏林剛剛擒拿帝、後雙冠的《地久天長》,另一部是在與《綠皮書》等的較量中包攬最佳男主在內四座小金人的《波西米亞狂想曲》。遺憾的是,這兩部大獎影片在過去一週的市場博弈中均未能起勢。

  《波西米亞狂想曲》根據英國經典搖滾天團皇后樂隊的故事改編,影片以該樂隊1985年經典的Live Aid現場演出為敘事原點,以主唱佛萊迪·摩克瑞1971年的加盟到1991年因艾滋病去世為時間軸,再現了這支不走尋常路的樂隊二十載波瀾壯闊的音樂歷程。影片雖然涉及到皇后樂隊一系列經典歌曲誕生的幕後以及團隊創作點滴,但主要聚焦佛萊迪·摩克瑞短暫而輝煌的人生,説它是佛萊迪·摩克瑞的個人傳記也不為過。

  佛萊迪·摩克瑞是英國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曾在英國BBC最偉大的百名名英國人評選中位列58位,《時代周刊》將他列入六十年間最具影響力的亞裔英雄之一,《滾石雜誌》將他排在百名最偉大的歌手第18位,被美國電視台評為史上最偉大的男性歌手。他死後多年,他的樂隊依舊受約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演出,而他以全息影像的方式穿越回歸,去年還獲得第60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他創作並演唱的《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至今響徹各大運動賽事。加上他對女人、男人以及音樂追求中的種種孤苦與迷失,都值得被大銀幕祭奠。

  無獨有偶,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季,紀實改編佔據半壁江山。八個最佳影片的提名中,除了《波西米亞狂想曲》出自皇后樂隊其人其事,《綠皮書》和《副總統》也是真人真事背景,《黑色黨徒》則根據2014年羅恩·斯塔爾沃斯自傳改編,此外斬獲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導演的《羅馬》,亦源於導演卡隆童年家庭記憶。

  紀實改編在中國影市一向不討巧,尤其是人物傳記,奧斯卡大獎影片也不例外。201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和最佳原創劇本得主《國王的演講》引進,票房不過647萬,次年梅姨封後的《鐵娘子》更慘,才560萬。近年奧斯卡藝術片的形勢有所轉機,去年《三塊廣告牌》收穫6499萬,《水形物語》破億,而月初的《綠皮書》,更是歷史性地突破4.5億大關,然而奧斯卡人物傳記類近年最好成績,不過是2017年《至暗時刻》的3731萬。

  按理説《波西米亞狂想曲》腳踩傳記和音樂兩條船,它的娛樂性遠比《國王的演講》《鐵娘子》和《至暗時刻》等政治人物傳記強,而且音樂類兩年前也有2.47億票房的《愛樂之城》拓過荒,皇后樂隊背景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不至於太慘澹。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波西米亞狂想曲》首周末票房剛過4400萬,這一數據與《綠皮書》相去甚遠,與十年前邁克爾·傑克遜純紀錄影像《就是這樣》的4524萬基本持平。

  《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國遇冷,除了文藝片的大環境,首先與它的故事選擇有關。影片聚焦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佛萊迪·摩克瑞並沒有錯,他雖然不是樂隊的草創者,但他的確是皇后樂隊的創作核心和靈魂人物,他的才華和音樂風格讓這支樂隊在英國以及全球樂壇脫穎而出,被寫進世界音樂史。關鍵問題在於劇作的選擇。在佛萊迪·摩克瑞二十載雜蕪、凌亂而輝煌的人生中,影片對人物的挖掘和劇情的鋪排均過於流水賬,關於他對女人、男人以及音樂追求中的種種孤苦與迷失只是蜻蜓點水,普羅大眾關注的八卦或説佛萊迪·摩克瑞的內心世界,影片並沒有往前一步的意思。

  其次,中國音樂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搖滾樂的邊緣化,讓這個故事難覓知音。中國搖滾樂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盛極一時,崔健1986年發行《一無所有》,掀起了搖滾浪潮,九十年代以唐朝樂隊和魔岩三傑為代表,鮑家街43號、黑豹、超載、指南針、呼吸、輪迴、眼鏡蛇、零點、花兒等樂隊風起雲湧,此外還有田震、許巍、鄭鈞、朴樹、臧天朔等搖滾人風雲際會。可隨着唱片業的衰亡,別説是相對窄眾的搖滾樂了,一整個中國流行音樂都在泥澤中不能自拔。中國搖滾樂邊緣化,世界搖滾在中國的影響力自然疏遠,對於現在九零後、零零後的新生代,別説是佛萊迪·摩克瑞的名字了,就連更有中國緣的邁克爾·傑克遜的大名也正被淡忘。

  《波西米亞狂想曲》並沒有反映皇后樂隊更多幕後,樂隊其他成員似乎只是圍觀與陪跑,也沒有大膽挖掘佛萊迪·摩克瑞的隱秘世界,甚至連他小宇宙與音樂風格的關聯性也沒有探索,影片就像是他斑斕人生的疊加,把他臺前以及眾所周知的一面用電影的鏡頭重來一遍。有人把這一切歸罪於引進刪減版之過,其實不然,完整版的創作思路和刪減版一樣,都有一道緊閉的大門,將我們拒絕於通往佛萊迪·摩克瑞內心世界的道口。

  説得再狠點,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就像是一份經紀公司過手的新聞通稿。(曾念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