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夥當青奧會“青年變革者”

日期:2018-10-17 08:4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楊達斌,北京小夥兒,這次布宜諾斯艾利斯青奧會,他是中國代表團中的“青年變革者”。這角色聽着新鮮,但其實在前兩屆青奧會上也有,只是當時叫“青年大使”,説得直白些,就是各個參賽代表團中,負責組織青年運動員參與國際奧會各項交流和文化活動的牽頭人。這屆青奧會共有82名“青年變革者”,除了只有三五個人的小代表團外,大團都設置了這一角色。“年齡要在20歲到27歲之間,如果歲數太大,怕你和青年運動員有代溝。另外得會英語,身份別管是官員還是運動員,得是體育圈兒裏的,得懂體育。”楊達斌説:“這個工作挺有意思的,我交了很多朋友。”

  青奧會在競賽層面與亞運會和奧運會區別不大,但其特色是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運動員在這個平臺上得到教育,感受不同文化,更深刻地理解奧林匹克運動和精神。在緊張的比賽訓練之餘,國際奧會的各項交流活動和各個參賽代表團的運動員之間,需要一個協調人和組織者,這個人就是“青年變革者”。“國際奧會的文化交流活動每天都有日程安排,所有活動都在運動員村裏進行,一共28項,從每天早上9點持續到晚上9點。運動員們可以利用比賽和訓練間歇去參與,但不強制。”楊達斌介紹,青奧會的參賽運動員全部比賽結束後不能離開賽地,國際奧會這個強制規定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他們參與交流活動。

  在奧運村國際區的廣場上,設置了各種互動趣味游戲,都與競技體育項目相關。在不同帳篷中,也有不同的項目。比如一個叫“運動員365”的帳篷中,就專門聘請了3個國家的體育專家,通過一些簡單動作,對運動員進行身體機能的評估測試。而在另一個帳篷中,運動員們可以線上作答反興奮劑、運動安全和傷病預防等問題,贏取紀念品。“有的題目是中文界面,有的沒有,咱們的運動員就會叫我來&&一起答,有時候也找附近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幫忙。”楊達斌説。

  在楊達斌看來,中國運動員在語言交流上普遍還是有困難,那些長期在國外訓練的、有外教的項目稍好一些,長期國內訓練的就差一些。“語言問題其實是可以克服的。青奧會有20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絕大多數官方語言都不是英語,咱們國家的運動員主要問題還是個性偏內斂。”“田徑、跆拳道、賽艇和擊劍,咱們這些隊伍的運動員交流積極性很高。有的詞可能不會説,但可以用手勢,我覺得他們都有一顆交流的心。”

  除了村裏的活動,“青年變革者”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組織代表團裏沒有比賽的運動員去觀看比賽,給其他運動員加油。“乒乓球、射箭、鐵人三項我都組織運動員去了,訓練不緊的運動員,都讓他們去看比賽,”楊達斌説,“青奧會規定運動員參賽年齡必須在15歲到18歲之間,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參加一次,所以對於每個青年選手而言,都應該好好珍惜。”(袁虹衡 李遠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