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旅游”不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詞典裏,“世界”是遙不可及的他處。
然而在改革開放推行10年之後,“出國旅游”依然是普通老百姓的“夢想”,對於國人來説,出國不像現在這樣説走就走、輕而易舉地實現。但這並不代表國人沒有出國看看外面世界的意願和需求。那麼,既可以不出國門,又可以見識到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跡,也就成為了許多人“環游世界”的替代夢想。在這樣的背景與呼聲之下,一個集合了世界各地自然景觀與文化品格的“大觀園”在北京應運而生。
“旅游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20世紀70年代末,隨着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旅游業進入大發展的黃金時期,開始超過傳統的鋼鐵工業、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産業。儘管人們的生活水準已處於飛速發展階段,但中國的旅游業依然處在“吃皇糧、搞接待”的階段。1978年,旅游外匯收入僅2億多美元。
隨着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旅游業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使人們的文化消費意識不斷增強,文化需求不斷增多。
不久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提出: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當時,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到20世紀末旅游業要創匯100億美元的設想;1979年他又指出,旅游業要變成綜合性的行業。那段時期,鄧小平頻繁走出國門,先後出訪了緬甸、尼泊爾、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美國等許多國家,國際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及其所形成的巨大的産業優勢引起了他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將旅游業作為一個經濟性産業來發展,是鄧小平的遠見卓識。1981年,國務院第一次組織召開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北京旅游業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和發展,是改革開放重大成果的體現。北京旅游業作為向世界展現北京、展現中國的窗口行業,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的對外開放工作,大大拓展了對外交流的領域,支援了城市建設,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繁榮了地方經濟,充分展示了“旅游促進友誼、和平與發展”。
1986年12月,北京市決定改革旅游管理體制,組建了新的北京市旅游事業管理局,對北京地區城鄉旅游事業進行統一的全行業管理。
與此同時,北京意識到發展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作為首都,北京也成為全國人民嚮往的旅游城市之一。畢竟當時,出國旅游對於多數中國家庭來説還是一種奢望。
“選址花鄉上這個項目”
在北京建一座集世界名勝的游覽公園創意源於北京八中同學會。其會員、在美國留學九年歸國的金伯宏,是世界公園的重要策劃人之一。
金伯宏在2018年3月的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1989年底,我剛結束9年美國自費留學生活回北京,與八中老三屆校友們重聚,有同學提出策劃發起在北京建設一個世界名勝古跡微縮模型主題公園。他拉上七八個校友,一開始是在我在西直門的家裏務虛,然後冒着寒風為選址跑了北京很多地方”。
選址並不是一路順利,但轉機出現在豐臺。“豐臺正副兩個區長在辦公室接待了我們,我們介紹了當初的設想:中國人都想出國旅游,但不是人人能去,這個公園可以讓人一天就能周游全世界……區長極其痛快地説,你們就不要到處亂跑了,這件事就定在豐臺”。
時任北京市豐台區委書記的李永安在2018年年初寫下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北京“世界公園”》中提到,“改革開放使我們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30多年前我在北京儀器儀錶工業總公司工作,有機會去國外引進技術,有一次在美國談完項目後,外商請我們去迪士尼樂園,當時我不知道迪士尼樂園是什麼。到了那裏一看,原來是玩兒的地方,這給我印象很深,人家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幹完工作還可以玩兒。改革開放給我們提供了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幹點大事。在我任豐台區委書記時,有人提出要在豐台區建‘世界公園’,這個公園是包羅各國人文、自然景觀的公園,供人們參觀游玩,傳播世界文化,更好地讓游客了解世界地理、繪畫、雕塑等藝術。我當時就認為,這是個好項目,經多次研究,決定選址花鄉上這個項目。”
當時有人向李永安提到,佔地700畝,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風險很大,但李永安説,“不想擔風險,那就別幹事,做什麼事都有風險,要有敢擔當的精神。”
“這事兒定了,建!”
既然存在風險,豐台區的領導們當時也是慎之又慎,畢竟北京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古都,老祖宗留下的精品很多,而斥鉅資興建人工景點,這是第一次。
在一個旅游資源豐富的城市建一座異國情調的世界公園,人們到底能不能接受?為統一認識,豐台區領導多次召開會議,解放思想,開拓思路,並走出家門,跨出國門,分別考察了美國的迪士尼樂園、荷蘭的小人國、深圳的錦繡中華等人造微縮景觀,從而堅定了投建世界公園的決心和信心。
建世界公園的起點要高,既要吸收別人的長處,又要有自己的特點;景點知名度要高,要經常在電視裏有影、廣播裏有聲、報紙上有字。公園佈局將按五大洲地理合理地分佈17個景區,並用世界著名的五座大橋把五大洲有機地連接在一起。
在此基礎上,豐台區及花鄉的領導就世界公園的建設進行了可行性分析。認為隨着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後對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有了較迫切的需求,發展旅游業前景看好。建公園的指導思想應以吸引國內游客為主、國外游客為輔。此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與外界的溝通增多,人們的出國慾望增強,但從實際國情看多數人出不了國。建一座世界公園,開一扇使國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圓一個出國的夢,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同時,在北京建世界公園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京是首都各國使館集聚區,各行業專家眾多,就近請教方便,這是建得好建得像的保證。北京是一個大都市,中央各大機關都設在北京,駐京商社、辦事處很多,除本市居民外,每天川流不息的來京辦事人員和中外游客數百萬,是永不枯竭的客源,世界公園會成為北京新型的旅游景點。
既然有這麼多利好要素,豐台區拍板:這事兒定了,建!
“為國人出境游調弦試器”
項目開始運轉後,豐台區花鄉墊付啟動資金,金伯宏成為負責具體操作的籌建處主任,“我家有建築界背景,比較順利就完成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等文字準備,請中國建築大師張開濟,新中國成立初曾與梁思成共同為北京提出梁陳方案的規劃專家陳佔祥,北京市原園林局局長、園林專家汪菊源,雕塑大師劉開渠等為公園建設組成了豪華專家顧問團。完成了初步規劃設計和沙盤,收集了幾十個世界名勝的數據與圖像資料,一個景點一個景點研究工程方案……”
1992年世界公園正式開工,歷時300多天的建設,一座為國人提供世界各國微縮景觀的公園落成在京城西南郊。
公園佈局按五大洲版圖設計,園內匯集世界近50個國家110處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觀。
世界公園自開業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2000余萬人次。公園內設東歐、西歐、北歐、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西亞、東亞、南亞等17個景區,水系分佈按照四大洋的形狀連通全園。園內的雕塑、雕刻有近百件,自由女神、尿童、丹麥美人魚、大衛、維納斯、肖邦、莫扎特等人物形象,精雕細琢,栩栩如生。
李永安在《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北京“世界公園”》中寫道,“1993年9月29日試營業開園,當天門票收入83萬元。目前世界公園開業25年,累計接待游客總量2650萬人,總收入13.51億元,上繳稅收1.56億元,在我國現存的幾十家人造景區裏可以説是一枝獨秀。解決了上千人的就業,帶動了周邊商圈,形成了以世界公園為中心集旅游、購物、餐飲以及房地産等多項産業的商業基地。在北京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推動以旅游、演藝為代表的文化産業來拉動市民消費,以世界公園城市主題休閒娛樂區域為載體,現已成為豐台區在改革開放發展中留下的一筆豐富的旅游文化遺産” 。
20世紀90年代游覽過世界公園的人們回憶,“世界公園讓那些想出國的人圓了夢想,讓連想都沒有想過出國的人,忽然有了出國的衝動。如果把中國人今天的世界旅游大潮看作是一部交響樂的話,那麼世界公園就好像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器。”
“不出北京,走遍世界”
在世界公園的規劃設計中明確指出,“北京世界公園的興建,主要是為國內游人服務,是中國人通過游覽接觸外國文化,了解世界,認識世界”。世界公園的建成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是北京走向世界的象徵。
在文化學者鄭以然看來,世界公園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化和消費化的空間,也具有相當明確的政治文化氣息,它以微縮的形式製造了關於世界的幻境,一方面與北京市接軌世界的需求契合,另一方面也順應了中國在新時代想要看世界的強烈渴求,成為了城市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人造空間。
“不出北京,走遍世界”,“您給我一天,我給您一個世界”這是當時公園的宣傳廣告詞,世界公園能夠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最大限度擴展、拉長時間給人們展示被模擬放大的空間,這裡麵包含了將北京置身於全球,又將全球微縮到北京的核心意義。
世界公園建成後,不僅僅是給了國人開闊眼界往外走的機會,也給了世界矚目和了解北京的機會。
進入21世紀,世界公園在輝煌中跨過了第一個10年,國人也逐步邁出國門,以游客身份到達世界各地。站在那些著名建築面前,有人想起了世界公園縮小比例的景觀,驚異地發現,原來地球不過是一個放大了的世界公園。
四季推新,打造亮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億人次,消費達1152.9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地位。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旅游年”推動下,旅游合作更加緊密,跨越國境的旅行越來越便利。走出國門旅游,更像是“串門兒”,去別人的城市住上幾天,換另一種生活方式。游客越來越強調對城市生活方式的體驗,目的地則成為本地居民與游客共用的生活空間。中國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國名片,豐富着世界對中國人和中國的認識。
顯然,隨着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當年紅極一時的世界公園設計的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微縮景觀,已經不能滿足國人對於探索世界和體驗世界的需要。
於是,公園自身也隨着時代的發展進行着不斷的革新和轉型。2014年世界公園借助新坐標定位轉型升級,由原來的靜態微縮景觀為主轉變為動感演藝為主,推出了以原汁原味外國民俗歌舞表演為亮點、以各國園林園藝為綠色新景觀、以各國建築景點為基礎,打造一個動感的“炫彩世界-環球民俗歌舞薈萃”演出基地,推出了“世界風情歌舞”、“花車盛裝大巡游”、“景區炫目小舞臺”、“風情步道迎賓鼓舞”、“泰國雨林大象鱷魚表演專場”、“微縮景觀一日游”,富有世界公園特色的六大觀光産品。形成了一個露天型、零距離、重參與、天天有、原汁原味的外國歌舞演藝大舞臺。成為市級學生大課堂資源單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大中小學生了解世界雕塑、繪畫、歌舞、地理等文化、藝術的理想之地。同年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功能區之主題公園演藝區。
2017年,隨着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的召開,世界公園推出了“絲路風情”、“絲路歡歌”等歌舞表演。2018年,世界公園在原有文化品牌活動的基礎上,四季推新,打造亮點。使世界公園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給游人呈現一個炫彩奇妙、美輪美奐的人文世界。
資料
20年國民每人平均出游增長近20倍
改革開放40年,國人出游的變遷,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7年我國國內游客達到50億人次,與5年前相比,增長了69%,國內旅游收入達到約4.57萬億元,這個增長速度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側影。
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5年來,我國發展新動能迅速壯大。經濟增長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轉向依靠第三産業共同帶動。
如今,旅游的休閒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常休閒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眾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從出游規模,還是從出游人次,都標誌着我國已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從出游規模來看,從2012年開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費國;從出游人次來看,1984年中國每人平均國民出游僅僅只有0.2次,而到2015年則首度超過3次,2017年每人平均國民出游達到3.7次。隨着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國家整體經濟水準的大幅提升,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世界第一大國際旅游消費國,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大事記
1978年
鄧小平同志發出了“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號召。
1979年
鄧小平同志指出,旅游業要變成綜合性的行業。同年,中國第一所旅游高等學校——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成立。
1981年
國務院第一次組織召開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1981年
國務院《關於加強旅游工作的決定》指出:目前旅游接待條件較差,這個矛盾要逐步解決。1981年起我國先後在東京、巴黎、紐約、倫敦、法蘭克福、雪梨、洛杉磯等城市設立旅游辦事處。
1982年8月
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總局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簡稱國家旅游局。
1983年
國家旅游局設置宣傳司。
1985年
國務院批准《全國旅游事業發展規劃(1986年至2000年)》,首次把“旅游業作為國家重點支援發展的一項事業”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1989年
在全國實行導游資格考試。
1990年10月
率先開放中國公民自費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三國旅游。
1997年起
在試辦港澳游、邊境游的基礎上,正式開展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游業務。
2000年
開始的黃金周,使國內旅游在假日期間出現“井噴”現象。
2001年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旅游業對內對外兩方面的開放逐步協調,內資外資實行國民待遇,除局部領域外,旅游業在市場准入方面的限制性措施基本消除。
2006年
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産業。
2007年底
除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已有132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2011年
國務院將每年的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游日”。
2017年
我國居民國內旅游人數達50.01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45661億元;入境游客13948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1234億美元;國內居民出境14273萬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40萬億元。
2018年
兩會剛結束不久,國務院又出臺了《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張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