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五環十濕田”打造溫榆河公園

日期:2020-06-12 10: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img.jpg
  • img.jpg

  原標題:《溫榆河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啟動公示 “二水五環十濕田”打造溫榆河公園

  圖為溫榆河公園鳥瞰效果圖。

  從2020年6月11日起,《溫榆河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在市水務局官方網站公示。未來的溫榆河公園,將是一個以生態為底、以水為脈、以路為骨、以境塑園、以人為本的生態公園。若公眾想對控規提出意見與建議,可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或傳真方式于7月10日之前反饋到北京市水務局。

  生態為底:

  打造十大特色生態公園組團

  溫榆河公園位於北京市域中部,中心城區東北邊緣,範圍30平方公里,地處朝陽、順義、昌平三區交界,清河、溫榆河兩河交匯處,城市副中心上游,是重要防洪通道和生態走廊。

  根據規劃,溫榆河公園將以“生態為底”,構建“一心、兩帶、十片、多點”的整體空間格局。“一心”就是在溫榆河和清河兩河交匯處形成一片綠洲,形成全園的生態景觀核心;“兩帶”就是依託溫榆河、清河兩條水系形成“清流兩帶”,全面串聯各功能區,形成兩條靈動的濱水風景線;“十片”就是在公園內部劃分主題多元、特色鮮明的十大公園組團,包括生境科普體驗區、綠色田園風貌區、遊憩體驗區、文體休閒活動區等;“多點”就是依據功能需求在公園內合理佈局“繁星點點”式的配套服務設施,打造為公園增彩的藝術亮點。根據測算,估算溫榆河公園平日客流量在5萬至9萬人,雙休日在10萬至15萬人左右。

  以水為脈:

  構建“五環”“十濕田”格局

  溫榆河公園依託北運河水系溫榆河河道以及清河河道,是北京中心城區北部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心城區西蓄、東排、南北分洪格局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公園將以水為脈,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

  規劃顯示,規劃範圍內的溫榆河長10.2公里,未來將以近自然濱水岸線建設、生態遊憩、文化挖掘為重點,打造獨具特色的“十里畫廊”;規劃範圍內的清河長6.6公里,規劃以水體自凈、自然駁岸為示範,打造水生態示範廊道;規劃範圍內的老河灣長4.3公里,以生態保育及滯洪區功能為重點,打造多樣化生境體驗廊道。

  公園將優先利用再生水、充分利用雨洪水作為公園生態水源,公園內水質主要指標將達到Ⅳ類,局部優於Ⅳ類。

  公園將系統建設凈水廊道和多處濕地,形成“二水五環十濕田”格局。“二水”指溫榆河和清河;“五環”指的是對清河第二再生水廠、未來科學城再生水廠、後沙峪再生水廠等周邊區域進行生態化提升改造,利用現有河道、溝渠、坑塘等,建設五條凈水環廊,實現河網連通,水體自然流動、自然凈化;“十濕田”指的是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坑塘、魚池、蓄洪澇區、景觀湖泊、河道灘塗等,打造10處濕地,形成以水體自凈為核心的生態水功能空間。

  以路為骨:

  駕車穿行公園感受“車移景異”

  根據規劃,溫榆河公園將打造外暢內幽、快慢交融、景路一體、園城共用的生態智慧交通系統。

  在道路系統方面,“兩橫三縱”五條走廊穿過公園範圍,其中,“兩橫”即火沙路及機場南線,“三縱”即來廣營北路、京承高速公路及新國展聯絡線。為呈現車(步)移景異、浸入綠色生境的特色體驗,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度增加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的彎曲度,生態化處理道路斷面,塑造具有公園特色的林蔭路系統。對於保留的過境道路將優化局部線位,統籌考慮公園功能及景觀要求,將來廣營北路、新國展聯絡線、火沙路三條城市主幹路修建為景觀大道。目前,來廣營北路公園範圍已經按照景觀大道設計進入施工改造階段。

  公共交通接駁也將整體提升。在軌道交通規劃方面,公園周邊區域223平方公里範圍內,有9條規劃軌道交通線路,其中現狀軌道線路5條,分別為M5號線、M13號線、M14號線、M15號線和機場線,規劃新增線路4條,分別為M17號線、M32號線、M33號線和S15號線。記者注意到,M13號線、M33號線車站距離公園最近距離只有800米。

  在地面公交方面,利用過境走廊設置公交幹線,快速通過,在主要客流出入口設置落客站。公園周邊共規劃10條公交走廊,並在公交走廊增加6至8條公交線路。值得一提的是,將利用組團間輔助通道,設置與周邊組團包括軌道車站銜接的接駁線路,同時串聯公園群。

  未來,完成升級的“綠肺”將吸引更多騎行和健走愛好者。為了優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車路權,公園內部將根據寬度與通行服務能力,結合堤頂路和公園園路構建三級慢行系統,運用透水鋪裝和生態建材設計靈活多樣的自行車和人行步道。貫通慢行交通系統,沿溫榆河、清河等主要河道兩側綠化廊道,將設置全長約30公里的公園綠道,加強與公園內部一級園路的順暢銜接,打造“一個公園”的綠道體系。同時,沿溫榆河、清河等主要河道、綠廊設置“慢行、慢騎、慢跑、慢走”的園路系統。在公園範圍內,結合三級驛站佈局,設置自行車停車點和公租自行車租賃點,供遊客使用。停車點間距為500米至1000米。

  為了方便遊客出入,公園將在臨近居住組團等人流密集地區、主題類公園周邊增加出入口數量,提高公園的步行可達性,生態優先類功能區減少公園出入口。近期將結合公園遊客主客流方向,開放30個左右出入口,同時預留好其他出入口位置遠期備用,根據客流規模和流向適時開放。

  最令遊園者頭疼的停車問題也有方案。根據分散佈局原則,公園將設置與環境協調的生態停車場,總停車場數量不少於30個。根據交通需求預測,公園小汽車停車泊位總量不低於6000輛,自行車停車需求約為3900輛左右;每個功能區不少於3處停車場。在智慧交通系統規劃方面,公園內各類停車場將實現聯網聯控。研發專屬APP,實現車位預約、車位查詢、停車繳費等功能。

  以境塑園:

  建生態留野區保持多樣性

  根據規劃,公園將生態多樣性作為第一考量,依託地形地貌和綠色空間系統,營造密林、疏林、灌叢、農田、草地、灘塗、水域、洼塘八種生境系統,預留適合多種生物的棲息空間,形成生境多樣、物種多樣、彈性適應、自我演替的近自然生境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溫榆河公園內將設立一片生態留野區域,採取封閉式管理,其中所有植被原狀保留,不採取修剪、割除、除蟲等措施,原則上只允許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有限制地進入。這片留野區域可以用來觀察監測此區域各類植物的生長及演替情況,指導未來北京平原地區綠化的自然化。

  以人為本:

  一座不售票的智慧公園

  根據規劃,公園的服務設施主要服務於公園遊客,包含遊客服務中心、醫療救助站、廁所、餐飲類設施等。溫榆河公園為不售票公園,本地遊客佔比較高,因此將設置約8000平方米的遊客服務中心,與停車場結合佈置。餐飲設施面積約2萬平方米。

  公園將打造城市層面4景:通過兩河交匯處的景觀核心標識以及與環境融于一體的青山、青林、青澤三橋景觀,形成城市層面的景觀標誌節點。打造公園層面20景:分為生態、運動、文化和休閒四大類型,形成對生態文明金名片多角度的支撐,打造具有文化底蘊的“可遊·可賞·可玩·可學”的溫榆河公園。

  規劃顯示,溫榆河公園還將打造成為一座智慧公園,智慧服務體系包括智慧水務、智慧遊園、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在智慧水務方面,公園將圍繞治水造園、量水定景、立體凈化和自然修復總體水務規劃理念,構建智慧感知、智慧調度、主動服務的溫榆河公園智慧水務體系;在智慧遊園方面,公園將使用前沿科技,提供智慧遊覽體驗,為來往溫榆河公園遊覽遊客提供智慧化的導覽服務;在智慧管理方面,工作人員將利用新技術開展智慧排班和基於大數據技術的輿情分析,引入AI、物聯網、AR/VR等多種技術為公眾服務,實現“支付智慧化、交互擬人化、文化科技融合化”。(葉曉彥 孫宏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