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講堂”見證百年清河毛紡變遷

日期:2020-02-27 08:4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中山講堂”見證百年清河毛紡變遷

  北五環外的海澱區清河中街南側,在高樓林立的橡樹灣住宅區和現代感十足的五彩城商業中心的掩映下,當地居民稱為“中山講堂”的清河制呢廠辦公樓和一塊光緒三十四年“購董宅塋地碑”雖然低矮,卻顯得格外突出。

  這棟飽經滄桑的小樓,是典型的民國磚木混合結構建築,分為上下兩層,柱高7.44米,脊高10.67米,總建築面積540平方米。2.5米高的石碑上部兩面分別刻著“千古遺風”和“永垂不朽”,下部是花紋圖案,正面刻著密密麻麻的小字,因年代久遠,已經辨識不清。

  

  制呢廠辦公樓

  這一樓一碑,可是見證了清河毛紡業一段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呢。清末時,政府興辦洋務,因清河地區有充足的水源、勞動力和京張鐵路清河站,陸軍部在此籌建制呢廠,當年共購地160畝,這塊購董宅塋地碑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這座1908年建成的辦公樓是清末“溥利呢革公司”的辦公樓。

  1909年4月18日,公司正式開工,是當時國內第一大毛紡織廠。孫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來廠參觀,並在辦公樓前留影、演講。他對工人們説:“你們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公司)要成為現代化的工廠。”自此,這座辦公樓的名稱在口口相傳中演變成為“中山講堂”。

  

  孫中山先生和大家在小木樓前合影 

  在那個戰亂動蕩的年代,溥利呢革公司飽經風霜,多次易主停復産。1916年改名“陸軍呢革廠”重新開工,1924年完全停工,直到1927年,國民黨軍政部把工廠接收過來,改名“陸軍部第一制呢廠”。1937年7月29日,日寇佔領工廠,實施了軍事化管理,1938年初正式開工生産,主要生産軍毯。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接收建立“華北被服總廠第一分廠”,于1945年10月開工,仍專門生産軍毯。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工廠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新生。1949年6月20日,工廠全面開工,隨後改名“北京清河制呢廠”。到1962年,清河地區毛紡“三廠”格局正式形成。

  伴隨著市場變化和國企改革,2005年,清河地區的三家毛紡廠開始啟動企業搬遷調整的歷史性工程,三家毛紡廠徹底離開清河。

  如今的清河地區已經徹底告別工業區特色,而是體現出濃厚的商業氛圍。儘管現在的清河已經沒有了毛紡生産,但百年“中山講堂”已經被列為海澱區文物保護單位,毛紡城、毛紡路等地名更是讓毛紡印記深深烙刻在清河人心中。(董三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