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g.jpg.jpg
導 讀
馬桶變身文藝花池,老磚瓦砌出漂亮花壇,空調水收集搭建澆灌系統......春光明媚的五月,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十七工作室聯合團隊(下文簡稱北規院央美聯合團隊),與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居民聯手共建,改造了家門口6座別具匠心的微花園,為美麗的衚同又添新景致。
5月14日下午,參與微花園共建的叔叔阿姨們來到史家衚同博物館,等待微花園評比的結果出爐。
最終,四戶居民捧回了“大獎”——生活美學家證書和一套綠植小工具。叔叔阿姨們表示,願意做衚同景觀主人翁,長期、持續地把花園維護得更美好。
01
衚同生活美在參與、期待參與
俗話説“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美好的綠化景觀自古以來便是衚同美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寄託着衚同居民主動美化身邊環境的願景。
改造後的衚同微花園
在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和北京城市新總規“加強城市修補、堅持“留白增綠”、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的思想指導下,北規院央美聯合團隊和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密切關注老城衚同內居民自發營造的微花園、微景觀,試圖探索如何利用好居民自身熱愛園藝種植的積極性,實現參與式的街區景觀更新與共治。
2017年起,北規院央美聯合團隊以朝陽門街道為基地,組織當地居民開展了“舊物改造盆栽工作坊”“微花園景觀設計工作坊”“衚同裏的微花園參與式設計展覽”等一系列活動,與街坊鄰里探討共同提升衚同微景觀的可能性。
衚同居民親上陣
2019年,持續的社區培育孵化成為落地行動,聯合團隊在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的支援下,與6戶居民建立合作,針對衚同、院落內的公共、半公共空間開展參與式設計,親手重塑家門口的微花園、微景觀。
02
墻根花園居民共建、居民共用
項目中,聯合團隊各自發揮所長。北規院利用作為朝陽門街道責任規劃師的長期在地優勢,負責居民發動和實施規則的設計;央美團隊發揮藝術與景觀設計專業優勢,與居民開展一對一的設計、施工和種植指導;街道和社區則為項目提供了居民協調、資金保障等方面的堅實支援。
為了加強試點項目的示範性、可複製性,聯合團隊提出了低成本、舊物利用的改造原則,鼓勵居民利用大雜院中佔據空間的碎磚瓦、舊盆罐裝飾微花園,在降低實施成本的同時也騰出了院落空間。
許大爺表示對馬桶改造的花池很滿意
改造全過程由居民自主報名參加、深度參與設計、親自動手實施,希望通過充分的公眾參與,催生居民自發長期維護花園環境的積極性,讓大家珍惜共同的勞動成果。
團隊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景觀藝術提升方面的美學指導,還從植物搭配、雨水利用和節約能源等方面制定了專業的改造方案,營造既美麗又實用的微花園景觀。
改造開始後,很多叔叔阿姨發揮自己常年照料植物的經驗,給北規院央美聯合團隊提出了“挑戰”。
別看冬天衚同裏光線不錯,到了夏天樹葉長出來,這裡光照很差,一定要選擇喜陰的花。
這裡土質不好,不能種根太深的植物。
北京冬天太冷了,微花園裏的花得能耐寒。
為了設計出最適合衚同的微花園,聯合團隊和居民開展了好幾輪調研和討論,衚同居民們對微花園越來越期待。
施工前,一位年過80的衚同居民專門清理了門前的過道,還有人主動提議把院子裏的煤窖拆掉,給鄰里共同的微花園騰出地方。
許大爺在拆院子裏的煤窖
施工當天,原本晴朗的天氣説變就變,忽然下起雨來。但大雨澆不滅衚同居民和規劃師、設計師的熱情,大家舉着傘、冒雨施工,趕在最適合種植的春季,讓微花園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大家開着玩笑説:“春雨貴如油,咱們的花園淋了雨,會越來越漂亮的。”
周阿姨與設計師一起冒雨施工
果然,微花園們一落成,就“遭到圍觀”,有小朋友拿着兒童相機來拍照,也有平常不聊天的鄰居專門來問:“這是什麼花啊?真好看。”
第一批參與微花園的叔叔阿姨主動變身宣傳員,自豪地給街坊鄰里介紹:“這是咱們社區跟北京市規劃院、中央美院,一起給咱們衚同做的微花園。以後還有機會,歡迎大家報名!”
提到微花園往後的日常維護,參與改造的宗阿姨説:“微花園雖然小,但街坊鄰居一開門就看見花花草草,心情特別好,經常過來坐坐、聊聊。北京天氣乾燥,我用塑膠瓶改造了個噴水壺,每天給花園澆水,辛苦點也不怕,就當是運動了。”
宗阿姨與設計團隊在“衚同裏的墻根花園”前合影留念
03
街區更新源於生活、回歸生活
借助衚同微花園實踐,北規院、央美與朝陽門街道共同摸索出一條源於生活、回歸生活的工作路徑。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責任規劃師趙幸
我們試圖通過責任規劃師長期在地的觀察與交往發現社區居民的興趣和需求所在,通過工作坊、展覽等一系列手段凝聚和放大共識,將其孵化成為共同期待的落地行動,驅動街區居民在規劃設計引導下開展自發、有序、良性的街區環境微更新。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十七工作室侯曉蕾老師
在長期研究老城景觀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衚同居民自發種植的寶貴意義,適合的景觀綠化設計不僅有助於提升衚同空間形象,改善微氣候環境,還可凸顯衚同氣質與風格,承載傳統與文化。
而與居民共建共治微花園景觀,則不僅是實現城市留白增綠、街區有機更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社區營造的有利契機。
朝陽門街道辦事處
李哲副主任
微花園改造的實施是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和北規院責任規劃師、央美師生團隊長期孵化醞釀的成果。
2018年街道搭建了東四南精華區治理創新平臺,一方面引入專家、合作方資源為街區發展出謀劃策,另一方面積極孵化落地項目,支援各方共同開展創新實踐。
相信在政府、社會、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像微花園一樣接地氣、有人情味兒的街區更新實踐會陸續落地,為居民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本內容由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
你可能還喜歡
七夕鳥兒成雙對,史家衚同裏來了一場音樂會
推動街區更新,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對標北京新總規 西城區率先啟動街區整理計劃
“留白增綠”有實效,北京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又有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