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結合展陳物品和圖片,為參觀者講解爨底下的由來和當地人文歷史。方非/攝
青石為道,散落的四合院古樸別致,透出古堡韻味。綿延的深山中,門頭溝齋堂鎮爨底下村保留着眾多清代建築。地勢最高的25號院,就是該村的鄉情村史館,這裡收藏了大量老物件、老照片、古風俗等,成為展示與傳承爨底下村人文歷史的重要窗口。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里處,沿着石階拾級而上,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館就建在這個村的最高處,由過去的一處民居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保存着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解説員韓孟齊告訴大家,説到村名爨底下的由來,可離不開全村人都姓韓這個事。“您瞧這‘爨’字,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所以全村都姓韓,可算是取‘寒’的諧音,與‘爨’字互補。”隨着講解,韓孟齊帶着大家來到村史館西側的陳列室,盛酒用的簍子、可同時盛清水與桂花油的梳頭盆、打理頭髮用的梳篦等幾十件老物件一一陳列着,還有展示爨底下村地理風貌、家族家譜、爨字由來的陳列。在這裡,游客可以對爨底下村有清晰的了解。
穿過陳列室,進入另一個展廳,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屋內各種古董桌椅、農具、炊具等老物件、墻上字畫的擺放以及頗有特色的大土炕,按照當年的原樣佈置。身處其中,可直觀感受到過往百年的生活情境。“這裡的展品大概有160多件。當年是村裏唯一的‘大五間’房屋。這屋裏的老物件大多來自村民捐獻。”據村裏負責人介紹,鄉情村史館建立之初,為提高大家建設熱情,全面展現爨底下的鄉情村史,村兩委號召村裏的百姓積極捐獻老物件。各種古董農具、炊具陸續進駐,將這間飽含歷史的屋子佈置豐富,重現昔日模樣。
65歲的韓孟齊熱情極高,不僅積極捐獻家裏的老物件,還主動申請負責看管。爨底下的紅色記憶和歷史民情已經浸入老人的情感中血液裏。他表示,有些游客看到這些展品會回憶起自己也曾見過其中某個物件,勾起回憶。“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兒的歷史和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兒。”(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