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家串門兒”為主題的展覽曾在改造後的史家衚同博物館內舉辦。(資料圖)吳寧/攝
東四四條違建拆後建成的花架。李木易/攝
2017年朝陽架空線入地整治項目讓街道告別“蜘蛛網”。(資料圖)王穎/攝
一邊是大刀闊斧地疏解整治大街小巷、企業市場,一邊是主動輸出支援和帶動以雄安為代表的周邊區域,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就在這“都”與“城”、“舍”和“得”的智慧平衡間輪廓漸清。環境和生態改善之後,身居其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趣也隨之悄然改變,這對市民來説是最真切最生動的獲得感。
現場
老北京衚同裏的新生態
老城不再拆,住在充滿古韻的老城居民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不但越來越便利,生活方式也有了更豐富的升級。
史家衚同是東城區東四南歷史街區中的一條衚同,更是東城文保的一枚標本。在這個大約44公頃的面積中,有北京首個衚同博物館——史家衚同博物館;內務部街27號院成了新型社區文化中心,“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人們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在這裡住了近40年的老居民朱紅奶奶的生活,也早已不局限於買菜、打牌、看電視,朱紅奶奶是有名的社區藝術家,老人的繪畫作品衍生的冰箱貼、明信片都是史家文創社裏搶手的熱銷品。文創社目前已經有15位“社區藝術家”,文創社出售的産品中一半以上都是出自他們之手。文創社社長馬牧思告訴記者,通過挖掘、培養和推廣,現在已經有15位居民成了“社區藝術家”和“社區名人”,他們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只有8歲,他們的繪畫、攝影、書法、剪紙等作品的原稿,經過加工,衍生出來四十多類、上百種産品。“我們還啟動了‘社區藝術家計劃’,想用兩年的時間,在街道培養100位社區藝術家。”
與史家衚同一街之隔的內務部街裏,則有着街道居民都熟悉的“27院兒”。去年9月,這裡作為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正式投入運營,院裏的十個文化活動空間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題。除了北京ONE國際設計周等大型活動,這裡最吸引人的就是豐富有趣的日常活動。負責人牛瑞雪告訴記者,日常社區固定團隊活動每週都有,包括舞蹈、書畫、編織、幼兒等五個。日常的文化藝術主題活動平均每週至少四場,包括工作坊、講座、沙龍、小型演出、觀影表演,內容覆蓋了傳統書畫、主題攝影、漫畫研習、美食製作、花卉課程、讀書分享等等。“我們大概統計過,這個小院兒一年已經接待了4萬多人次,六成以上是年輕人,達到了讓年輕人回歸社區的目的。平時是老人帶着孩子來,周末很多年輕人會過來參加活動。”
展望
文化街區將探索“管控導則”
北京老城內33片歷史文化街區,東城區就佔到18.5片。未來,東城區將針對每個歷史文化街區編制風貌保護管控導則,實現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的“全覆蓋”。
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編制歷史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是對歷史街區保護的一項探索。2016年,《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正式發佈並實施,這也成為北京首個關於風貌保護的管控導則。今後,東城區將針對每個歷史文化街區編制風貌保護管控導則,實現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的“全覆蓋”。導則大至街區建築重點文物周邊的高度管控、院落設計規制、建築材料的使用,小到四合院內樹木的栽種、沿街店面的廣告牌匾、垃圾處理堆放等都將有明確的要求。
記者了解到,《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的制定是經過街道、社區多次召開居民座談會,責任規劃設計師與居民共同研究討論、商會與商戶多次溝通的結果,通過後印發手冊並在網上公佈。其他歷史街區風貌保護管控都將聽取各方意見,並且必須以“居民看得懂、聽得懂”的形式發佈,使居民熟知。
綜述
上半年疏解提升成果斐然
交通順暢無阻,河水更加清澈靈動,大家朋友圈裏的“藍天”也越來越多。市民直觀感受的背後,有扎紮實實的數據作支撐。今年1至5月,全市共疏解和提升物流中心78個,比去年同期多23個;疏解騰退一般製造業企業346家,對“散亂污”企業動態摸排和清零。
架空線入地、整治無照經營、規範廣告牌匾、引入三聯書店……曾經小吃攤、文身店扎堆的三里屯“臟街”,如今成了新的文化地標。三里屯“臟街”的整治是全市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23條22.9公里道路架空線已進場施工,全市統籌推進“開墻打洞”街巷提升修補工作,各區正加快推進街巷風貌的保護提升。
拆違騰退後的空間如何利用?在西城新街口外大街,騰退空間變成免費早教平臺和便民菜店;在潘家園華威西裏,騰退地將建綠蔭停車場和居民智慧自行車棚;在更多的地方,拆違騰退空間用於還綠於民。今年本市推動違建整治從拆違向治違的轉變。日前,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亮出半年成績單,截至6月19日,全市拆除違法建設、騰退土地面積832.8公頃。隨着留白增綠加快實施,去年騰退土地具備綠化條件的1600公頃土地中,605公頃已實現增綠。城區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加快填補,已建設提升蔬菜零售等7類便民商業網點571個,其中蔬菜零售網點204個。
名校輸出資源助力雄安教育
與此同時,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是城市副中心作為北京重要一翼的使命。在規劃設計上,近日公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提出,將重點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功能分工、資源配置、生態管控、産業協作、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交通系統、風貌設計等方面協同發展,打造區域發展新引擎,建設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主動支援什麼”,在支援雄安教育方面,3月1日,北京市教育援助雄安首個項目啟動實施。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雄安校區、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校區、北京市六一幼兒院雄安園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正式掛牌成立。掛牌後,四所學校輸出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文化、課程資源和師資隊伍,實現北京校區與雄安校區的一體化管理。北京雄安將分別設立專項經費,其中,北京市將每年保障1000萬元,承擔託管任務的學校每年補助200萬元。
白溝建平臺承接北京商戶
正值北京大紅門市場疏解外遷關鍵時期,5月,保定市白溝新城設置第四個承接平臺,專門對接北京大紅門服裝商戶。白溝已建立三個承接平臺,其中,和道國際箱包交易中心的一部分區域承接了來自北京的箱包銷售商;國際商貿城主要承接北京大紅門等市場日用百貨銷售商;和道國際動批廣場主要承接北京動批服裝商戶,三個平臺已承接北京商戶超過3000家。
在醫療方面,自2015年2月京冀張醫療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簽署後,北京天壇醫院(張家口)腦科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張家口合作醫院、張家口市中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合作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張家口合作醫院掛牌運作,四家合作醫院在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緩解北京醫院就醫壓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去年9月,北京回龍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分別與張家口市沙嶺子醫院和口腔醫院簽約,京張醫療合作廣度再度拓寬。
上半年,北京、河北企業在天津投資項目962個,到位資金631.22億元,佔比45.62%。其中,北京企業在津投資項目354個,到位資金590.41億元,佔比42.67%。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向更廣更深的領域擴展。(張璐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