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jpg.jpg
什錦花園衚同長約600米,衚同東段曲折,自東向西聯通東四北大街和大佛寺東街。就是這樣一條不長的衚同,卻蘊藏着諸多傳奇故事。明代這裡是享譽京師的花園,清代分割成眾多王府。
到了民國,這裡成為北洋軍閥的行轅、京劇名角的公館,還有不少商賈在此居住。鮮為人知的是,這裡還開設了不少學校,清末,這條衚同裏既有清朝的八旗學堂,還誕生了第一所官辦職業學校,這些元素使得什錦花園衚同充滿不一樣的特色。
什錦花園衚同裏保存相對完好的19號院
明代適景園享譽京師
自明代開始,什錦花園衚同一帶就是達官貴人聚居之處。明代享譽京師的適景園就是什錦花園衚同最初的源頭。
適景園的主人叫朱能(1370年至1406年)。他是一位有着赫赫戰功的人物。據《細説明史》中記載,永樂帝朱棣奪取天下主要靠“燕山三護衛”,朱能為左護衛統帥,功勞最大。而在靖難之役中,朱能同樣戰功顯赫。
在明代,適景園經過幾代人的建設,成為當時京師最為著名的園林。明朝的眾多大臣,如李東陽、袁宏道等人曾受邀游適景園,並留下眾多詩句。李東陽寫詩讚美園內古槐:“拔地能穿十丈雲,盤空卻蔭三重屋”,可見古槐樹榦之高和樹冠之闊。
清代,適景園仍在,這裡仍住着滿清的達官貴人。清末,適景園也被分割成一座座獨立的四合院和花園,遂成現在衚同的雛形,先後改名為“十景園”、“什錦園”。清光緒《順天府志》裏記載,“什景園久廢,其地猶沿舊稱。”
那麼,早期適景園的範圍有多大呢?筆者於2017年7月,在首都博物館《讀城·發現北京四合院》展覽中,發現有一幅明晚期(萬曆至崇禎)北京城地圖,在地圖中有仁壽坊“適景園”的位置,它相當於今天南至什錦花園衚同路北17號至23號,北至魏家衚同18號(原44號)馬輝堂花園,西至北京市第一幼兒園吉祥分園,東至小細管衚同路西這一大片區域。
滄桑卓親王府與吳佩孚公館
因為滿蒙聯姻,在北京城裏,也有不少蒙古王府。科爾沁左翼中旗卓哩克圖親王在京城的府邸,就位於當時什錦花園10號(今21號)。這座王府又稱卓親王府,當年王府大門朝南開,有開工石,府門外有照壁。卓親王府規模不小,北院90間房屋,南院22間房屋。
另外還有和敬公主府,坐落在東城區張自忠路7號院。和敬公主是乾隆帝的第三女,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下嫁第五代達爾罕親王色布騰巴拉珠爾。這座公主府同樣歷經滄桑,幾百年後,王府衰落,1923年,該王府賣給張宗昌。1935年,此王府被當做東北難民救濟院。日偽時期被當做興亞院。日本投降後,被當做國民黨第十一戰區長官部。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儘管吳佩孚是否買下卓親王府存在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吳佩孚在什錦花園衚同住過。1927年,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吳佩孚下野。1932年,不出洋、不居外國租界的“吳大帥”定居北平,入住什錦花園11號院(今23號),此處宅院也被人們稱為“吳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