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gqiang8234_b.jpg.jpg
鱗次櫛比的衚同院落鳥瞰。
任德永攝
▲冬日落雪後的裏河沿。王陸昕攝
▲通州衛衚同的門墩兒。
王陸昕攝
靳家衚同瓦檐上的“吉祥”圖案。
羅浩攝
已經消失的靜安寺衚同、至今挂着老商號牌匾的“十八個半截衚同”……過去的12年,任德永、王陸昕、羅浩三位攝影師為通州的衚同拍攝了近千張照片。儘管現在八十余條衚同都已消失,但是通過這些寶貴的照片,人們依然能夠感受那份獨特的通州記憶。
周末是這三位通州攝影師堅持了12年的“串衚同”時間。行走於“十八個半截衚同”內,外人好似來到了迷宮。但對於他們仨,則如同進入了自家後院。“這條衚同在通州可是很有名的。”任德永説,這裡有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街,將馬家衚同、熊家衚同等八條衚同一分為二,再加上僅及當地衚同一半長的半截衚同和北二條,構成了十八個半截衚同。“曾經通州有百餘條衚同,現在僅剩下了這一片的二十余條,‘十八個半截衚同’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通州因水而興,街巷衚同是隨着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發展起來的,因此衚同的名字也多與漕運、倉庫、貨場相關。“魚市衚同是賣魚的,南倉街當年緊鄰倉庫,有了大運河運來的好糧食就能釀出美酒,於是有了大燒酒衚同。”王陸昕講述着每一條衚同的淵源,通州衚同主要以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為主幹分佈,東大街和北大街方向的衚同最為密集,“因為這裡靠近大運河,緊鄰三廟一塔,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其中的通州衛衚同、貢院衚同和靜安寺衚同都很有名。”由於人口密集,衚同內的老商號也非常多,在“十八個半截衚同”西側的南大街上,很多商戶依然保留着舊時經營所用的牌匾,“現在還有不少通州居民特地趕到這兒買老字號呢。”任德永説道。
“通州的文化底蘊很深厚,衚同記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通州人。我們三個就深受影響,也樂在其中。”羅浩笑道。但三人還是略有遺憾,“當年北大街東口有座鼓樓,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就是在那兒取的景,不過後來拆掉了,我們沒有來得及拍到。好在李卓吾故居和馬經綸故居保存還比較好。”
衚同越來越少,但衚同文化卻保留了下來。春節前夕,一家文化公司在三人的近千張衚同作品中挑選了一部分製成了《通州衚同記憶》收藏撲克,用手機軟體掃描圖片,就能觀看衚同的全景影像以及視頻解説。下一步將會舉辦有關通州衚同的展覽,挖掘衚同內的歷史故事。(陳強)
原標題:拍攝12年 留下通州衚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