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樓房都不走了!這條老衚同改到了老居民心坎兒裏

日期:2018-02-27 10:0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你們又是來刷墻貼磚的吧?”2017年9月,方家衚同疏解整治進入提升階段。設計師一進衚同,迎接他們的卻是居民的嘲諷。

  61號院前面有塊空地,過去被酒吧佔用。清退酒吧業態後,根據居民意見,這裡變成了安裝休閒座椅的小廣場。

  白衣庵就是證據。設計團隊找到2013年整治時的照片,發現衚同裏有一處古跡,但如今不見蹤影。一層層剔開貼在原址山墻上的裝飾磚,設計師發現,那處古跡還在!只是被新磚包裹的面目全非。

  “過去的整治喜歡整齊劃一,上來先刷墻、貼磚,表面的東西做了,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考慮的不夠。”項目設計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曹宇鈞説。

  騰出空地安裝健身器材

  機制要創新,設計要眾籌。設計團隊、規劃團隊、評審專家、施工團隊、老城保護志願者團隊、衚同居民、街道等政府部門……這一次,各方力量都被調動起來共同參與。

  提升從定位研究開始。上位規劃要求、歷史資源挖掘、文化價值評估、功能風貌定位……一一進行詳細研究。

  “過去很少做人口構成研究,這次在社區、小巷管家的幫助下,逐一入戶,發現700多常住居民,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70人,殘疾人有29位,這直接決定了安裝適老化設施的重要性。”曹宇鈞説。

  養老驛站

  定位清楚了,提升有了方向。具體到施工,當初的四合院變成如今的大雜院,居民的生活空間已經被壓縮到極致,各種標準尺寸的設施都不適用。“適老化的扶手尺寸要重新定做,安裝的位置也和別處不一樣。”施工方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晁岱強説。

  很多問題在施工過程中一點點帶出來。大雜院裏市政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一些低窪院落雨污合流,下雨天必積水。響應這些居民的呼聲,施工中給17個低窪院落做了下水道改造。

 

  “一開始居民找你,我需要什麼,你能幫我幹嗎?很有距離感。慢慢地,居民跟你一起想辦法。到最後,都拿這當自己家的事兒,直接給你出主意。”曹宇鈞説,“生活在這裡的人最知道怎麼改實用。”

  61號院前面有塊空地,過去被酒吧佔用。清退酒吧業態後,這塊地怎麼用?周圍十幾戶居民坐在一起商量。大家想在那兒坐著曬太陽。最終,這裡變成安裝了休閒座椅的小廣場。

  休閒座椅

  如今走在方家衚同裏,灰墻老瓦,不同的歷史建築各有特色,風貌得到了恢復。養老驛站、便民菜店、休閒廣場,基本的生活設施應有盡有。適老化扶手、臺階,細微之處都有考慮。

  “現在啊,給樓房都不走了!老了老了倒享福了!”今年68歲的衚同居民王淑蘭説。

  便民菜市場

  “這次提升改造,是衚同更新整治的一個開端。在這個過程中,居民被吸引進來,充分參與,為今後居民自治參與衚同管理打下了基礎。”安定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馮博表示。方家衚同《居民公約》已經出臺,各種自治組織正在組建中。

  撰文 │ 於麗爽

  攝影 │ 於麗爽

  原標題:給樓房都不走了!這條老衚同改到了老居民心坎兒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