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補居民生活“短板”,展歷史名城風貌—— 西城復興15個老城街區
什剎海西什庫地區,以西什庫教堂所在地而著稱,同時這兒也是緊鄰北海景區的黃金區域。雖然地界上的建築物名氣不小,但和老城眾多街巷相比,西什庫街區的整體特色並不鮮明。
2018年1月9日,記者從西城區兩會了解到,包括西什庫街區在內,今年西城區將啟動至少15個街區的整理和復興工程。通過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街區文化內涵,讓老城實現漸進式更新。
西城區於2017年在全市率先推出街區整理計劃,全域按照0.4至0.6平方公里為標準劃分為80個左右的街區單元,計劃分批次完成整理和復興。和街道治理不同,街區整理要打破職能部門在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從街區的功能出發,從工作、居住其中的人的需求出發,把風貌保護、城市空間設計、公共服務配套等因素統籌起來考慮,“先‘會診’看它究竟什麼地方欠缺,然後再開藥方去整治。”西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首批試點的西什庫街區,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至西安門大街,西起西四北大街,東至愛民街及草嵐子衚同,區域面積近1平方公里,涉及西什庫、西四北、大紅羅、西安門、愛民街五個社區。
“去年一年拆違,治理背街小巷,街面上的整體環境已經改善了不少。”什剎海街道辦事處畢軍東介紹,但通過街區整理梳理,會發現地區交通擁堵、亂停車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居民很多反映身邊的基礎設施老化,沒有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街區的歷史文化傳承也是短板。
根據病症所在,什剎海街道辦事處聯合專業機構,制定了西什庫街區整理提升設計方案。內容涵蓋優化公共功能配置、業態調整升級、空間佈局整理、風貌特色塑造、秩序長效管控、街區文化培育等,計劃把西什庫地區建設成為慢行共用的便捷街區、精緻典雅的庭院街區、特色鮮明的文化街區。
“也不是政府説怎麼改就怎麼改,我們還要聽居民的意見。”畢軍東介紹,街道今年初要在前毛家灣衚同8號建設西什庫街區整理提升設計體驗中心,集中展示區域街區品質提升的規劃設計成果,徵求廣大居民意見,從而進一步完成深化設計。正式的改造將從西黃城根北街做起,然後逐步推進。
大柵欄街道依據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演變、歷史功能、文化特點、街區肌理、保護區劃等因素,將街道1.26平方公里區域,劃分成四個片區,分別是老字號眾多的煤東保護示範區、凸顯衚同肌理的斜街文商旅綜合區、西河沿傳統居住區和見證國粹傳承歷史的梨園文化區。其中,煤東保護示範區和斜街文商旅綜合區將作為街道的示範街區,今年率先啟動整理和漸進式更新。針對居民普遍關注的交通問題,街道在街區整理方案中進行了重點設計,預計要梳理出9條微迴圈線路,設立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統,加大停車位供給,解決停車難問題。
廣內街道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將轄區2.43平方公里劃分為行政辦公、教育商業、歷史文化、生活居住等5個街區,明確了每個街區不同的功能、特點。為了讓街區整理計劃有序落地實施,街道創新提出了“規模型更新+微更新+功能表式更新”的模組化統籌更新模式。初步規劃了5個規模型更新項目、30個微更新項目以及街巷衚同墻面、地面、公共服務設施3類更新功能表,供居民選擇。
今年年底前,西城全區約80個街區單元的整理提升設計方案將全部出臺。按照一個街道至少一個示範區的原則,將有什剎海西什庫街區、大柵欄煤東街區等15個改造後的示範街區與市民見面。(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