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鳳:小巷管家

日期:2018-11-20 09:3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製圖/琚理

  潘瑞鳳選擇到社區工作,是為了媽媽。

  “父親2000年去世了,我想找一個就近的工作陪陪老媽。”潘瑞鳳説。

  因為這份孝心,潘瑞鳳成了西便門東裏社區的社區工作者,一幹就是18年。

  潘瑞鳳的孝心,不僅僅給了母親,社區中的每一位老人,她都裝在心中,提起她,老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真是好‘閨女’。”

  西便門東裏社區常住居民達3000餘人,其中近三分之一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2011年,不善言辭的空巢老人安家貴,以“優惠價”3000元安裝了燃氣灶,事後發覺被騙,他打電話向社區尋求幫助。潘瑞鳳聽説後,立即到府&&聯繫民警。雖然沒能抓到騙子,但潘瑞鳳和安家貴成了朋友,她經常主動到府,陪老人聊天;逢年過節邀請老人到社區參加活動,以排解老人的孤獨,漸漸地,老人的笑容多了,話也多了。

  年齡漸漸大了,病魔開始糾纏安家貴。老人不願和別人説病情,每天,他都願意來居委會,坐一坐,找潘瑞鳳他們聊聊天。“可能老人已經感覺到自己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在與我們社區工作者的交往中也有些好的回憶,所以特別留戀。”潘瑞鳳説,安家貴讓她意識到,社區並非只是居住之地,還是大家的情感家園。

  社區裏有位姓張的老人,無兒無女,生前遇到什麼事第一反應就是找社區,找潘瑞鳳。

  2013年,張老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前來照料他的兩個親戚又因為瑣事鬧了矛盾,竟把張老“扔”在社區,不管了。

  潘瑞鳳邊安撫老人,邊聯繫老人的親戚,整整忙了一天,晚上和社工一起把張老送回家,還特意安排人臨時陪護,直到兩個親戚回來。

  張老去世了,潘瑞鳳更是忙前忙後,料理老人的後事。“老人走了,沒有兒女,我就是他的親人,得讓他安安心心地走。”潘瑞鳳説。

  在潘瑞鳳的帶動下,社區老人們的“兒女”越來越多。

  西便門東裏社區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社區裏的路30多年就沒怎麼修過,很多地方坑洼不平,趕上雨雪天,老人難行,殘疾人推不動輪椅,就連騎自行車都可能陷進坑裏……大家都盼著修路。

  潘瑞鳳一到社區工作就想解決這事兒。她先找物業,但物業公司是房管辦改制,沒有多餘資金修路,又找街道辦事處……層層審核,總算讓這件事“八字有了一撇”,2009年年底,老路開始翻修。

  不僅是社區裏的路,樓門口的臺階,老年人、殘疾人出行也不方便。潘瑞鳳又找辦事處、殘聯反覆溝通,把修坡道的事宜也全部落實。

  “在社區工作,還真得像繡花針似的,一針一針,想細想全,鍥而不捨,才能真正給居民辦實事。”潘瑞鳳説。

  2017年,全市開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潘瑞鳳帶領社區同事,參照“十無”標準,集中清理街巷衚同內的違規牌匾、佔道經營、地樁地鎖、僵屍車等,街巷秩序明顯變化,同時對臨街違法建設、“開墻打洞”、亂停車、違規出租、架空線、道路破損等違法違規問題進行核實,制定治理實施方案。

  街面上一家經營了近20年的煙攤,聽説要拆情緒激動,潘瑞鳳帶着工作人員主動到府溝通。一見面潘瑞鳳就先替商戶着想,“如果你們還想繼續經營,我們可以幫你們一起去尋找合適的鋪面。”這下,商戶放了心,態度緩和了許多,順利搬走。

  因為想盡孝而選擇社區,但潘瑞鳳其實很少有時間陪家人。歉疚嗎?當然有。可看到社區裏老人們的笑臉,看到大傢夥兒的生活都便利美滿,潘瑞鳳就覺得特別幸福。(駱倩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