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修建密雲水庫,5.63萬當地群眾舉家搬遷。老萬一家也是水庫移民。(資料照片)
上世紀80年代,老萬和兒子加入了網箱養魚的大軍,這是老萬的兒子帶着家人在水庫上勞作。
萬景林讓在密雲保水大隊任職的兒子帶他來到水庫邊,看著自己在這裡曾經勞作過的一庫凈水,他心滿意足。
寄語改革開放40年
密雲土話説:“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只要勤勞肯幹,總能找到活路。政府沒有忘了咱這些水庫移民,想著法兒地幫咱們增加收入,以後大夥兒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萬景林
搬離故土、修建水庫、多次轉産……半個多世紀了,老萬一家的生活,都圍着密雲水庫打轉。這一盆水,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成就着他們的新生活。從一開始的靠水吃水,到現在的保水致富,以老萬一家為代表的“水庫人”見證了北京生態保護思路的轉變,在不斷的奮鬥和摸索中,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幸福生活。
下午3點,老萬拿着一頂草帽出了門。年過八旬,但老萬耳不聾眼不花,皮膚黝黑,精神矍鑠,腿腳比年輕人還利索。老人帶着記者來到山邊的一個觀景臺,放眼望去,密雲水庫盡收眼底。“那處山包的北邊,就是我們原來的村子。”老萬手指着不遠處半沒於水中的綠島説。
老萬全名叫萬景林,原是密雲走馬莊村人。1958年修建密雲水庫,整村都被劃進了淹沒區範圍,年僅21歲的萬景林成了當時5.63萬水庫移民之一,跟着爹娘還有兩個哥哥離開了世代生存的老村。剛放下自家的行李,村裏的壯勞力們就結伴一同返回,回到了修建水庫大壩的工地上。“那時候沒有大型機械,全靠人工挑土搬石,咱這水庫,是20萬人用小車推出來的。一年攔洪,兩年建庫,這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奇跡。”説起水庫史,老萬一臉自豪。直到1960年水庫順利落成,農民們又回歸土地,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庫區裏老家淹掉多少畝地,就給補多少糧票,日子過得不錯。”老萬説。
改革開放後,國家陸續出臺了政策鼓勵發展經濟。背靠水庫,村裏的養魚能手不少,一些村民開始在水庫裏用網箱養魚,水庫魚又嫩又香,銷路不錯。上世紀80年代初,五十齣頭的萬景林帶着兒子萬明泉加入了網箱養魚的大軍。缺少本錢,敢於嘗鮮的老萬從銀行貸款兩萬元,在水庫內湖的大壩下面投放了4個5米見方的大網箱。“一箱能出萬八千斤魚,年收入兩三萬沒問題。”老萬一家不僅當年還清了貸款,還有富餘。嘗到了甜頭兒,老萬又貸了8萬元,擴大養魚規模,最多的時候養着20箱魚,成了村裏數一數二的“萬元戶”。
2002年的春天,一道政令改變了這條“致富路”——北京市政府決定依照“飲用水源基地不從事人工漁業生産”的國際慣例,限期取消密雲水庫網箱養魚,徹底解決飼料沉積物及魚糞對水質的污染,凈化水庫地區的環境,保護首都飲用水源。水庫裏53.3畝的網箱、65萬公斤的網箱魚全都得撤。年過花甲的萬景林看著堆棄在後院的網箱直心疼,可是他也明白,養魚確實給水源造成了污染。
很快,老萬想到了一個新點子:養牛。那時,密雲水庫的功能早已由農業灌溉用水調整為飲用水源,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被保護得很好,水草豐茂,面積廣闊,養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當年秋天,老萬父子倆拿出養魚時攢下的5萬元積蓄,購買了30頭肉牛。吃水庫邊野草養大的牛,銷路特別好。到2013年的時候,家裏有80多頭牛,一年能掙個十幾萬元,日子很寬裕。
2015年,南水北調水補充密雲水庫,蓄水量節節攀升。為了確保水庫水質清潔,密雲區實行了更加嚴格的保水措施,一級保護區內中小規模養殖戶全部清退,43個村全面禁養畜禽。老萬家的牛場恰好在清退範圍內。剛剛接到通知時,兒子萬明泉心裏有些憋屈,不過,老萬明白這其中的理兒。看著兒子甩着鞭子生悶氣的模樣,老萬做開了兒子的思想工作:“保護水源,這是國家劃定的紅線,碰紅線的事咱們不做!”聽了父親的話,萬明泉把最後一批肉牛賣了,父子倆又一次中斷了苦心經營的事業,徹底告別了自己一磚一瓦蓋起來的牛棚。
年底,村裏收到通知,密雲水庫要實行全封閉管理,要在水庫周邊幾個村裏組建“保水隊”,專門做保護水源的工作,已經八十多歲的老萬年齡超標,就趕緊叫兒子萬明泉第一時間報了名。各項條件都符合,兒子很快上崗成了溪翁莊鎮政府的一名保水隊員,看護着保水大隊第七分站的一道閘門。老萬很欣慰,每隔幾天總要去轉轉,&&巡邏圍網。
與此同時,鎮裏開始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民俗宴,老萬家所在的蕎麥峪村憑藉“蕎麥宴”出了名,節假日前來嘗鮮的游客絡繹不絕。萬家也開了個民俗院,造型新穎的蕎麥點心配上剛出湖的水庫魚,吸引了不少食客。如今,老萬一家的小日子重新紅火了起來。(和冠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