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劉博強在冬奧訓練中心花樣滑冰館開着掃冰車進行掃冰作業。鄧偉攝
21日下午,從氣溫32℃的室外走進首鋼冬奧訓練中心冰壺訓練館,一陣冷風襲來,溫度計指針指向了18℃,冰面上寒意更濃。每天,制冰工劉博強要在冰場守12個小時,運動員訓練前後是他最忙碌的時候。
像他這樣的冰壺賽道專業制冰工,數遍全國也不到20人,但制冰不是劉博強的本行,他曾在火花四濺的廠房內當了十多年軋鋼工。
小心邁進剛掃過冰的冰場,劉博強脫下了厚厚的上衣外套,只穿一件短袖,背起了打點壺。“‘打點’時水噴得很遠,沾濕了衣服更麻煩,渾身凍得直哆嗦!”他又把袖子使勁向上推了推,準備光着胳膊“打點”。
從一條賽道的終點倒着走向起點,噴嘴朝上,打點壺同時開啟。劉博強的手左右擺動,和花灑一樣,水滴均勻灑落冰面。
“打點”看上去簡單,卻是冰壺制冰工序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步。冰壺比賽場地的冰面並不是完全光滑平整的,而是由直徑3毫米的小冰珠澆灌而成的,才能保證冰壺在冰面上能順利滑行。制冰工“打點”時,得確保這條賽道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落下水滴,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正因此,相比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冰壺項目的制冰掃冰難度更大。
為了練就“打點”的技術,劉博強沒少下苦功。運動員上冰訓練了,他就背着打點壺到館外,頭頂烈日對着馬路反覆訓練,直到形成肌肉記憶,手的力度角度每次操作完全一致;回到冰場後,他又和來自加拿大的國際頂級制冰師討教技術。“聽不懂英語只能靠翻譯,一定得鑽研透了這門手藝。”他笑着説。
劉博強今年41歲了,22年前他初來首鋼時在軋鋼廠工作,後來又到首鋼第二煉鋼廠做了9年焊工。首鋼石景山鋼鐵主流程停産後,他在維檢中心又幹了三年多,此後又進入首鋼園區綜合服務公司撿起焊工的老本行,成了一名安裝、維修中央空調的工人。
隨着北京冬奧會即將到來,首鋼“四塊冰”啟動建設,需要培養一批服務冬奧的制冰掃冰人員,樂意“嘗鮮”的他欣然報名,和幾名工友來到首都體育館接受3個月的培訓。“作為老首鋼人,咱也算是緊隨着首鋼的步伐轉型。”他説。
雖然從來沒接觸過冰雪相關的工作,甚至連滑冰都不會,可他對制冰掃冰的知識入了迷。“制冰和空調製冷也有一定聯繫嘛!”説來也巧,之前做空調工的經歷幫了他大忙。他早出晚歸,沒事兒就向老師傅學習,培訓期結束了,閒不住的他經常回到首體溫習手藝,和很多師傅都成了朋友,見他好學,師傅們也都樂意教他。
2018年6月份,劉博強等6名學成歸來的首鋼工人來到了“四塊冰”工作。首次制冰時,劉博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最終他們面前呈現的冰面完全符合國家隊訓練要求。當得知制冰工原來是鋼鐵工人時,不少教練員和運動員都驚訝地豎起了大拇指。
冰壺館共六條賽道,劉博強一天最多在冰上掃冰制冰六七次,每次都得花上半個多小時。他裹上了厚厚的羽絨服和棉護腿,才能保證不會被凍傷。
即便工作環境艱苦,可劉博強很知足。在花滑和速滑訓練館制冰時,他開的是一輛價值100多萬元的掃冰車,他常和同事們打趣:“要不是冬奧會來到首鋼,咱一個普通工人哪能有機會開這麼貴的‘豪車’呀!”
在冰壺、花樣滑冰、短道速滑項目“三塊冰”場館內,國家隊運動員備戰冬奧正酣,另“一塊冰”冰球館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冰面結構也已鋪設完畢,目前正在進行內部精裝修和外部幕墻安裝,將於11月底完工。
首鋼冬奧訓練中心項目負責人曹雷介紹,“四塊冰”將兼顧比賽與大眾健身功用,賽後首鋼將推動場館的功能轉換,利用國家隊訓練空余時間,向體育、教育系統的俱樂部、學生開放,讓更多冰雪運動愛好者到國家級專業場館體驗滑冰的樂趣。(潘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