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首家困難群眾救助所掛牌

日期:2018-07-16 09:47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市區首家困難群眾救助所掛牌 社工加入走訪幫扶提供精準服務 兩年內329個街鄉鎮將全覆蓋

 

  7月12日,“什剎海街道困難群眾救助服務所”掛牌,救助所將對什剎海地區的困難群眾進行摸排走訪、建立扶助檔案、提供精準救助服務;如果您家人遇到大病等不幸事件,導致生活陷入困頓,也可直接去救助所尋求幫助。這是城六區內首個掛牌的困難群眾救助服務所。未來兩年內,本市所有329個街道鄉鎮將全部開辦救助所,確保困難群眾精準救助幫扶全覆蓋。

 

  獲悉,本市正在建立“困難群眾精準救助幫扶臺賬”,所有困難市民不僅建檔在冊,還將享受“一戶一策”的個性化精準幫扶服務,此舉旨在全面掌握困難群眾基礎底數和幫扶需求,確保本市小康社會建設任務率先完成。

 

  “困難群眾”擴面 失獨老人納入

 

  我們此前理解的困難群眾一般指低保、低收入人群,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因老殘、大病,或因其他突然變故,導致生活品質嚴重下降,生活條件並不比低保家庭好,但又不符合低保家庭的認定條件,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將會陷入更深的艱難窘迫。

 

  什剎海街道民政科科長王琮舉例説,“我們街道最難的一戶家庭情況是——張老爺子提前病退,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錢,目前老人雙眼失明,老伴兒2016年去世;兒子有輕度智力殘疾,殘聯幫助找的工作,每月收入2000多元。這個家庭總收入4800元,明顯不符合低保的條件。但是,老人前一陣摔了腿,拖着不去看病,理由是實在拿不出看病的錢。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困難家庭,他需要政府更加個性化的幫扶服務。”

 

  6月初,《北京市民政局關於建立困難群眾精準救助幫扶臺賬的實施辦法(試行)》頒佈,除了低保、低收入、特困人員等傳統困難群眾,《辦法》還首次將失能、失智、失獨、高齡、獨居等困境老年人和留守兒童以及需要緊急庇護的未成年人等都納入“困難群眾”範圍,將一一建立困難家庭檔案臺賬,享受政府幫扶服務。這也就意味着,困難群眾的範圍變大了,政府需兜底兒的困難市民人數也將大為增加。

 

  民政人員緊缺 社工組織加入

 

  目前什剎海地區有低保家庭1274戶,在西城區排第一位,街道辦事處民政科卻只有4位工作人員,其中,主要負責低保工作的其實只有一人。“1人對1200多戶,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群體,單靠街道自身力量進行精準救助根本不可能,必須要借助社會組織。”王琮表示。

 

  據悉,全市僅低保家庭就有7萬戶12萬人,但各街道民政科的人員編制幾乎都與什剎海街道差不多,五根手指就能數完,根本滿足不了政府“精準救助”的工作要求,為此,2017年初市民政局出臺《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救助的實施意見》,大力向社會購買服務,建立“專職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隊伍,由社工對困難家庭開展入戶訪問;評估家庭的困難程度;制定針對這戶人家的具體幫扶方案;聯繫幫扶單位提供幫扶服務;3個月後還需進行跟蹤回訪,檢查政策落實情況,評估救助成果。

 

  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救助所將面對街鄉鎮所有的社區、村開展定期巡訪,以家庭為單位發現困難群體和困難個體,對於符合已有的政府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政策的人群將享受到相應政策;發現新的問題,將匯總起來由市級層面、區級層面形成有針對性的新的政策來解決。

 

  一戶困難家庭 社工走訪6次

 

  什剎海救助所有3位社工人員,與街道民政科一起辦公。自6月初試運營,已接待8戶來訪的居民。同時,駐守在各社區的社工還需定期入戶走訪,主動摸排,自下而上發現困難家庭。

 

  “張姓老人就是我們在入戶走訪中發現的。老人撿破爛,家裏都沒有落腳的地方。”救助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老人雙目失明,我們正在幫助他申請重殘補助,根據他的情況,符合向殘聯申請補助的條件,但老人之前並不知道有這個政策。我們在走訪中發現,一些救助政策並不為市民所知。所以,走訪建檔的過程也是一個普及政策的過程。”

 

  工作人員還表示,社工曾提出為老人聯繫敬老院,但遭到拒絕,還提出為老人申請免費午餐,竟也遭到拒絕。因生活遭遇變故,老人精神不穩定,懷疑社工“有所圖”,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實話説,我們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取得他的信任。服務所試運營40天,社工已經去了他家6次,主要是向他解釋政府的各項政策,逐漸消除老人的顧慮。”救助所負責人表示。

 

  據北京市民政局介紹,西城、豐臺、通州、懷柔、密雲等區已率先開展社會救助家庭精準幫扶服務試點工作,引入67家社工機構,初步對3.7萬戶困難家庭開展需求評估,提供個案幫扶。5月底,密雲率先在全區20個鎮街鄉掛牌成立救助所。據西城區民政局副局長李繼鵬介紹,至2018年9月,西城區15家街道的救助所都將掛牌成立。

 

  困難群眾前往醫院就醫,救助所社工前去了解情況。

 

  日前,什剎海街道困難群眾救助服務所掛牌,係城六區內首家。

 

  救助所社工如何幫助您

 

  1、對未享受但符合相關社會保障政策的困難群眾,社工機構要主動聯繫街道鄉鎮業務主管部門,確保其享受相關保障待遇。

 

  2、對個人申請有困難需要代理服務的,社工機構可受申請人委託提供代理申請、材料送交等救助服務。

 

  3、對已經享受政策待遇但生活仍存在一定困難的,社工機構應將困難群眾相關資訊提供給轄區政府、社會單位和慈善組織,通過困難群眾救助幫扶議事協調機制,或“一對一”“多對一”以及慈善眾籌等方式,連結多種社會資源幫助困難群眾脫困。

 

  4、對已經制定救助幫扶方案的,社工機構應定期聯繫轄區業務主管部門,督促救助幫扶措施落實到位。

 

  5、對享受社會救助的困難群眾,由社工機構開展技能培訓、心理疏導、子女課業輔導等個案幫扶,提高社會救助家庭內生動力。

 

  6、對失能、失智、失獨、高齡、獨居等困境老年人,可由社工機構提供政策宣傳、精神慰藉、申請政策補貼,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品質。

 

  7、對困境兒童、留守兒童,以及需要緊急庇護的未成年人,社工機構應開展監護宣傳、教育指導、關係調適等個案幫扶,促進困境兒童全面健康成長。

 

  8、對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由社工機構提供技能學習、身體康復、情緒疏導等個案幫扶,增強自信心,促進社會融入。

 

  9、對因罹患大病或遭遇重大變故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難群眾,由社工機構開展政策宣傳、心理疏導、資源連結等個案幫扶,緩解困境家庭生活壓力。

 

  10、建檔的困難家庭和服務對象按照每3個月不少於一次開展跟蹤回訪,特殊情況要做到隨時回訪。

 

  ■資料

 

  北京市民政局發佈的《北京市民政局關於建立困難群眾精準救助幫扶臺賬的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納入困難群眾精準救助幫扶臺賬範圍:1、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救助、特困供養的社會救助人員。2、失能、失智、失獨、高齡、獨居等困境老年人。3、困境兒童、留守兒童,以及需要緊急庇護的未成年人。4、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5、罹患大病或因遭遇重大變故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員。6、其他需要救助幫扶的困難群眾。(崔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