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圓明園遠瀛觀230年來首次加固 遠瀛觀曾為香妃寢宮 施工不影響游覽大水法
位於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遺址北側的遠瀛觀,5月23日起啟動230多年來的首次加固保護。遠瀛觀曾是乾隆皇帝寵愛的香妃的寢宮,挨着圓明園最著名的大水法遺址,經歷歲月滄桑、多重“劫難”,遺址基座的磚石圍護層早已缺失,夯土臺嚴重掏蝕,隨時可能大面積坍塌,而一旦坍塌,遺址的損壞是不可逆的。2018年“十一”前,遠瀛觀加固保護工程將完工,工程期間不影響游客游覽大水法遺址。
圓明園遠瀛觀大水法加固保護工作啟動,工人在做清除雜草的第一步工作。郝笑天/攝
現場 大水法背後的夯土臺滿面滄桑
5月23日,圓明園最著名的西洋樓標誌性遺址——大水法,在大水法身後是一個高高的夯土基座,基座上還殘留着遠瀛觀的巨型雕柱、石龕和石屏風等石立柱。高臺上,本有面寬五間、罩三層檐廡殿頂的主體建築,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後,其後150多年裏,遺址在各個歷史時期遭到了各種破壞。
走近夯土臺遺址東側,可以看到夯土臺的磚石圍護層已經缺失得“七零八落”,露出了基座的“內膽”。“原來的包磚被人為拆走了。”圓明園管理處遺址展示規劃科科長劉曉東説,他指着歷經滄桑的夯土臺説,230多年來,受自然環境變化、雨雪侵蝕、植物滋生、蟲蛀病害等影響,遠瀛觀殘存外露的夯土基座嚴重掏蝕、表面剝離,隨時可能大面積坍塌。
地下空了,地上就會不穩。夯土臺上孤零零殘存着的幾根石立柱,以及夯土臺前的大水法,雖然看上去還很穩當,但失去了原本的磚木結構支撐後,僅靠自身重力平衡,如果出現大風、地震等水準向的壓力,很可能瞬間倒塌或斷裂。
就已是千瘡百孔的基座本身來説,一旦夯土臺坍塌,此地遺跡將會受到影響衝擊從而倒塌毀壞。“遺址本體的破壞是不可逆的,而且,圓明園將永遠失去大水法這張標誌性名片。”劉曉東説。
手術 按“原土質”成分回填夯土臺
經專家對遺址現狀勘察與殘損病害分析,根據國家文物部門批准,昨天,圓明園管理處啟動遠瀛觀遺址保護加固,將解決迫在眉睫的“掏蝕坍塌、石柱穩定、表面防水、夯土病害”四大問題。工程將採用原工藝,用土坯磚加固,解決坍塌問題,同時加強石柱穩定性監測,做好夯土表面徑流排水,驅除蟲蛀等病害。
5月23日,由於工程剛啟動,工人們正在進行第一道“工序”——清除夯土表面的雜草,接下來將清理表面的浮土,之後用土坯磚對夯土的內部縫隙和懸空進行回填,支護夯土臺的掏蝕部分。
“我們通過取樣分析了夯土成分,包含有糯米漿、沙、土、灰等材料。為了實現‘原土質’,我們最大程度地還原夯土成分,用原材料回填。”劉曉東説。
保護加固工程預計工期120天,2018年“十一”前將完工。加固保護後,遠瀛觀遺址的外觀不會有任何改變。這四個月裏,游客游覽大水法遺址不會受到影響。“這次施工對文物本體的擾動小,能有效保護文物,開放的施工環境也能保證不影響游覽體驗。”劉曉東説。
搶險 存夯土坍塌風險遺址還有多處
事實上,圓明園中,存在夯土坍塌風險的遺址不止遠瀛觀一處。圓明園內的海晏堂、線法山、舍衛城和方壺勝境四個區域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016年,圓明園對海晏堂梯形夯土臺進行了四角支護搶險保護,但完成搶險後,仍然存在大面積夯土掉落的問題,目前,圓明園委託有資質的單位制定了新的保護方案,擬實施全部支護保護。大水法東面的線法山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約8米,土山的部分夯土也已經坍塌了,目前已經禁止游人進入。複製於印度的舍衛城城墻也出現了連續坍塌,文物專家經勘察後已制定了基本保護方案。代表東海龍宮的方壺勝境,存在蟲害孔洞造成夯土懸空坍塌的問題,未來,圓明園計劃逐個掃描1000多個石構件,以確定蟲害位置,完善修繕方案。
■晨幫問
兩百年前的遠瀛觀什麼樣?
遠瀛觀於1783年完工,總面積1465平方米,主體建築位於高臺之上,面寬五間。殿內挂有乾隆親筆御書“遠瀛觀”西洋花邊玻璃心匾。門窗都鑲了玻璃,大大小小共1206塊,上面畫有大量西洋人物及風景畫。
遠瀛觀中擺放有西洋玩具及金銀、琺瑯藝術珍品,法國國王贈送的土耳其挂毯及英王喬治三世送給乾隆的天體運作儀也陳設在殿內。
遠瀛觀的十數根高大石柱全部是優質漢白玉,最精緻的石柱刻滿了葡萄花紋,刻工精良,枝葉活潑如生。(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