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街頭巷尾的到府醫療隊

日期:2018-05-10 09:44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
字號:        
  • W020180510350778956465.jpg.jpg
  • W020180510350778956465.jpg.jpg

 

  隆福醫院到府醫生團隊到永外望陶園一戶癱瘓病人家中抽血、做測試。李木易 攝

 

  一位因病癱瘓在床的老人,靠老伴兒的幫助,從沒有電梯的舊樓上下來,推着輪椅一點點挪去醫院。年輕人或許無法想像這樣一趟要耗費多少心力。如果是每週一次呢?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臥床失能老人來説,一些簡單的醫療操作,比如抽血,如果能夠在家裏的病床邊完成該有多方便。為了能解決老人們類似的就醫困境,位於東城區美術館東街的隆福醫院就“創造性”地開展了入戶醫療服務。從2011年至今7年間,隆福醫療隊穿梭於東城區的各條街巷,不論是老舊小區還是平房大院,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老人不動醫護動”,不僅解決了行動不便老人的醫療問題,更從時間和經濟上,大大降低了患者及家屬的就醫成本。截至目前,隆福醫院仍是全市少有的能為老年人提供到府服務的公立三級醫院。

 

  方便 定期預約只需在家等候醫療服務

 

  早上8點20分,隆福醫院老年醫療服務中心主任趙欣與護士李楊驅車直奔沙子口附近的望陶園小區,在那裏64歲的宋女士正躺在家中的病床上等着他們的到來。

 

  4年多以前,宋女士被確診患上了急性白血病,血小板降低,引發腦出血,在其他醫院治療後一直臥床至今,現在每個月宋女士都要在家中完成一次抽血採樣。“沒有這項到府服務的話,我得抱着她,再帶上輪椅,去醫院抽血。原來這麼折騰一次可麻煩了,我推着她跑一趟每次都要耗費大半天,兩個人都搞得非常累。”宋女士的先生説。

 

  有了到府服務後,他們現在只需定期去隆福醫院開出單子預約好時間在家等着就行了,非常方便。4年來,從最開始兩周一趟到現在一個月抽一次血,老太太的氣色一天比一天好。每次抽完血,宋女士都會拉着中心主任趙欣的手嘮一會家常:“趙主任可不容易呢,老母親也30多年癱瘓在床。”多年接觸下來,他們與趙欣之間都已經非常熟識。

 

  離開宋女士家,這支醫療小分隊又馬不停蹄地先後奔向東城韶九衚同小區和東四六條的一戶平房居民家。他們要為兩位90多歲的高齡癱瘓老人進行PICC維護。通俗來説就是在胳膊上置入一個靜脈導管來確保老人有輸液等需求的時候能夠有一條“生命通道”進液體。

 

  “住韶九的池老爺子是腦血栓,現在骨髓已經失去了造血功能,腎臟又發現了腫瘤,情況不太樂觀。住東四的喬大爺和老伴兒都癱了,四個女兒加一個護工排着班輪流伺候着,是真孝順!”説起病人的事趙欣如數家珍。

  給老人處置完畢,喬大爺的二女兒從七拐八彎的院裏送出來,“謝謝您……”語音未落,醫護人員已發動車子趕忙着要奔赴下一站養老院了,在景山附近的什錦花園養老院裏,還有幾位老人等着他們的到來,而此時已經接近下午1點了。

 

  緣起 2011年一次老人的求助促成入戶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隆福醫院老年醫療服務中心成立於2011年,成立的初衷是緣自一次老人的求助。2011年,吉祥社區負責人找到隆福醫院,希望為社區的幾位行動不便老人提供到府醫療服務。其中一位體重200多斤的老太太,住在吉祥社區一幢沒有電梯的老樓6層,當時要做白內障手術,行動不方便。得知這件事以後,隆福醫院立刻派出人手,“三伏天兒愣把老太太從六樓抬下來了,給這幾個小夥子累的。”手術的問題解決了,但老人還需要定期到醫院抽血,復查血液指標來調整基礎病的用藥,上下樓非常不方便,正是由於這位老人的求助,讓醫院了解到原來在周邊社區有類似需求的老人還有很多。為此,醫院就把入戶到府的便民措施擴大到從本院出院的行動不便老年患者復診及簡單的醫療處置需求,像換個胃管、尿管等。

 

  7年來,隆福醫院如今已將這項老年醫療入戶服務推廣到了整個東城區範圍,需求量越來越大,他們每年的出診次數達到了一千余次。服務項目從最初的更換尿管、胃管增加到抽血、拆線、PICC(中心靜脈置管維護)、心電圖、褥瘡的清創換藥等。

 

  此項服務不僅解決了長期臥床老人的日常就醫需求,同時從根本上減輕了患者家屬的負擔,真正讓患者感受到無憂的醫療服務。

 

  剛需 行動不便的老人最需要到府服務

 

  “入戶要解決的是老百姓的剛需問題,什麼叫剛需?像上面服務的這些老人,只要能下床走的他肯定直接上醫院了,而真正最需要到府服務的就是那些臥床的失能老人,而不是那些提着鳥籠子到後海,坐車去景山的老人。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比如換尿管、換胃管這樣的操作,我們去了10分鐘就能解決問題,但如果沒有這種到府服務,他得需要兒女請假,動不了還得叫999、120急救車,去一趟醫院裏外裏至少得耗大半天,財力、人力、物力都要耗費。”趙欣説。

 

  曾經有一位90歲的老太太癱瘓在床,由於兒女不懂得護理常識,不知道如何預防和處理褥瘡。結果,褥瘡表面雖然只有一層結痂,但是結痂掀開以後,都已經爛到露骨頭了。“一揭開結痂,臭氣熏天,老人得受多大罪!”採訪中,中心成員們告訴記者,就是因為見多了這樣的情景,現在只要能盡己所能,真正幫到這些老人,他們就感到由衷的欣慰。

 

  依賴 勝似親人“老人把我們當家人”

 

  如今,隆福醫院醫療隊的足跡已經遍佈整個東城區。對於來求助的病人,團隊成員都盡可能地滿足老人們的需求。“我手機24小時開機,老病人都有我電話,有什麼需要就直接給我打電話了。”趙欣説。

 

  有些老年癡呆的老人,家裏親人都不認得了,但只要趙欣一去:“這是誰啊?”“趙大夫。”老人一點磕巴都不帶打的。很多老人插尿管,用手扒拉別人不讓人碰,但就認趙主任。有些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都糊塗了,但只要趙欣一來握着他的手喊:“趙叔”“大兄弟”,喊得跟親兒子似的。“每一位老人在我們心裏、眼裏都很親切,他們把我們當家人。”這些年來,有老人離去了,趙欣抬過棺材,開車去老人家里拉過遺體,聯繫過火葬場,也不止一次地去太平間跟老人——用他的話説也是他曾經伺候、照看過的病人告別。

 

  7年間,他們送走了很多位老人。“但是新來的比走的還要多。”趙欣今年41了,有時候他愛跟病人們開玩笑:“老爺子,老太太,過兩年我可就跑不動咯!”老人們一下就急了:“別介啊!沒了你們,我們找誰去啊?!”

  模式 打造“閉環式”老年醫療服務

 

  為老人提供這樣的診療服務,不是一朝一夕的倉促決策。作為一家三級中西醫結合老年醫院,北京市隆福醫院已從事老年病診治醫療工作18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近年來,隆福醫院在老年醫療服務中心的基礎上,組建了八支“醫養結合服務隊”,穿梭於京城大街小巷和各條衚同之間,人員組成涵蓋老年病醫生、護士、中醫、康復、營養、臨床藥師、心理等專(兼)職的醫護人員,配備了攜帶型專用移動醫療設備服務包。他們對居家養老人群開展入戶服務、體檢、義診諮詢、患者出入院管理及回訪等服務項目,逐步實現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慢病管理、保健預防的一體化服務。

 

  對於有需要的居家老人,通過電話或者網路就可以預約到府診療時間,老年醫療服務中心根據老人需要調度專業醫護小組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入戶服務。老年患者可以獲得一整套從門診、住院、出院、居家再回到醫院的“閉環式”服務。

 

  此外,目前,隆福醫院在政府的支援下,利用區域內老年醫療及中醫藥資源優勢,建立起了一套中西醫結合“六位一體”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成立了老年醫療康復護理指導中心、老年綜合評估中心和老年醫療服務中心“三個中心”,打造“緊密型醫養結合體、醫養融合、醫養聯盟共同體、居家養老”四种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適應老年患者需求的中西醫結合診療、護理、康復、舒緩服務,這樣一來,就可以滿足東城區老齡人群對多種健康服務的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依”的目標。(徐晶晶)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