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老電工講述京電百年史

日期:2018-04-03 08:36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五代電力人歡聚一堂。侯佔泉/攝

 

  北京城從哪一年開始通電的?絕大多數人都答不上來。但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退休工人李修平張口就來:1905年。今年已經102歲高齡的李修平,是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年齡最大的退休工人,也是目前北京供電史最早的親歷者之一。近日,這位百歲老人和他80多歲的徒弟李成華、60多歲的徒孫張文志,三代老電工共同向本報記者追憶了北京百年供電歷史。

 

  現在,電力工人的接力棒還在傳遞——47歲的第四代電力人武廣泉,師承張文志,他巡線的時候用上的測溫儀、測距儀、鐳射炮;28歲的李恩偉則是武廣泉的徒弟,他已經可以線上路上加裝攝像頭進行遠端監測,在偏遠的地區用無人機巡線……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2008年,北京電網已擁有337座變電站;如今,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北京電網設施還在繼續優化,力爭到“十三五”末,首都核心區供電可靠率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成千上萬的電力人,用他們對電力事業的責任心,持續不斷地提供穩定、可靠的電能,讓老百姓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第一代電工 李修平 102歲

 

  爬城樓修電線 險些挨槍子

 

  西城區一家養老院裏,李修平老人是院裏最年長的。別看老人今年已經102歲高齡,不能下床行動,但精神頭特別好,愛看新聞,愛動腦筋,回憶起80多年前的歷史,老人張口就來。

 

  1916年生人的李修平是河北保定人,很小就從家出來打工,16歲時來到北京,進入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當上了一名電力工人。京師華商是北京最早的民辦電廠,也是現在的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的前身,1905年成立,1906年正式對外供電營業。“1933年雖然距離北京城通電已經過了二十幾年,但北京的街頭依然黑漆漆的。”據李老先生回憶,當時只有前門到珠市口的街道,以及東單到西單的大街上有電燈,其他地方還沒有通電,一到晚上,就會有警察走上街頭,挨個把馬路上的煤油燈點亮,當路燈用。

 

  李修平的主要工作就是外出架電線桿和安裝電燈。“遠看是逃難的,近看是要飯的,一打聽是修電線的。”這句早年間調侃電力工人的話讓李老記憶深刻,“當時的工作條件太差太苦了。我和工友們推着木頭小車,車裏裝着成捆的銅線,整天在外面行走,最費的是鞋,再加上幹活的時候總要登高爬梯,衣服常被剮得破破爛爛的,所以走在街上,總被人誤認成‘要飯的’。”

 

  如今,用汽車將十幾米長的水泥電線桿拉到目的地,用吊車一拉,電線桿輕輕鬆鬆就“站”了起來,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汽車是個稀罕物,架桿只能靠人力完成。“人就當吊車使,把電線往肩上一扛,幾個人合夥把幾百斤的木頭給拉起來。”李老邊説邊比畫,那時候很多電線桿是架設在城墻上的,“電線都是沒有絕緣體的銅線,電壓高,碰一下不得了,所以必須架得高高兒的。”所以,當年的電力工人需要冒着生命危險,爬到城墻上去架桿。當時的北京城還沒有解放,偶爾會有槍戰發生,子彈不長眼,有時候會打斷電線,公司就會派李修平去修理,“有一次我正趴在城樓上修理,兩邊兒就打起來了,子彈禿嚕下來,要是真挨了槍子兒,今天你們就看不見我嘍。”李老開玩笑地説。

 

  李修平和早年間眾多電力工人用血汗在北京城鋪設着越來越密的電網,逐漸讓老百姓家中的照明工具從煤油燈換成了電燈泡。上世紀60年代,李修平被調往順義供電局籌建郊區電力事業,直到70年代退休。

 

  第二代電工 李成華 86歲

 

  風餐露宿架電線 20多個村告別煤油燈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的供電事業逐步發展,“一五”期間,也就是1953年到1957年間,北京和華北地區新建和擴建了一批電廠,北京的電源有了可靠的保證。到了1958年,為了解決水庫建設的用電問題,當時北京供電局的職工僅用了兩個星期時間,就架設了從北京東北郊變電站到懷柔水庫之間30多公里的輸電線路。

 

  1959年“十一”前夕,北京供電局把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街的電線全部改為地下電纜,並新裝了現在的華燈,這成為了北京最早的架空線入地工程。

 

  正是由於供電局架起了東北郊至懷柔35千伏線路,給郊區電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這條線路的其中一根電纜就接入了當時的順義縣。今年86歲的李成華是李修平的徒弟。李修平作為技術骨幹調入當時的順義縣電管所,李成華從部隊轉業也來到了電管所。李成華回憶,剛成立的電管所只有5間房,十幾個工作人員,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他們依然要像李修平30年代在北京城裏舖線架桿安裝路燈一樣,推着小車帶着材料到野外作業,一天要走100多裏路。“那時候,只有順義縣城和牛山兵營有電,其他地方都是黑漆漆的。”李成華説。

 

  李成華的工作是架設電線,當時主要負責從南彩公社到木林馬坊公社,“20多裏地,240多基電線桿子,要穿過10多個村。”李成華説,那時候的電線桿也是木桿,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幾十個工人經常在外面安營紮寨,走到哪兒住到哪兒,到了一個村裏,交點兒飯錢給村民,吃住都在村民家。”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李成華和同事們為20多個村送電,讓他們家家戶戶告別煤油燈。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順義全縣420多個行政村全部接通了電源。

 

  第三代電工 張文志 66歲

 

  七八十里遠距離巡線 全靠兩個輪子兩條腿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的電網陸續擴建,供電能力逐年提高。線路越多,越需要定期巡查和維護。作為李成華的徒弟,張文志在60年代末,由北京供電局的郊電辦公室分配到順義供電局,很長時間都承擔着巡線的任務。

  巡線就是查看線路的運轉是否正常,電線桿有沒有歪的、倒的、掉的、斷的、被大樹砸的,目的就是確保線路的安全和正常運作。“現在咱們電力巡線的條件多好啊,只要不是山區,開着車就能到現場,我們當年巡線全靠兩個輪子和兩條腿。”張文志巡線的時候,推着自行車,包裏帶着筆和本,挎上水壺就出門了。

 

  如果巡查100基電線桿,就得用上整整一天時間,“因為有的桿特別遠,我記得從順義工作地點到最遠的大孫各莊村,將近80里地。”張文志回憶,“當年越遠的電線桿越難巡,主要是路太遠。”張文志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獨立騎車去巡線,從食堂捎了倆火燒,揣在包裏就出門了,巡查到天黑才回到單位,騎着車進了單位大門之後,連車帶人癱在了門口,累得腿都抬不起來,整個人下不來車,還是同事幫忙給攙下來的。沒過多久,張文志就練就了長時間騎車的本事,騎兩個半小時到70多裏以外的現場巡線不在話下。而這種遠距離的線路,當時的巡線員每天至少要騎車工作四五個小時。

 

  2000年以後,北京進入了智慧電網建設時期,無人機可以幫助電力工人巡線了,人也不用去抄電錶了,這讓張文志怎麼都不敢想,和他剛工作的時候相比,電網建設和電力服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網這麼迅速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電力人的辛勤工作。”作為一名電力工人,張文志十分驕傲。(葉曉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