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3.jpg.jpg
來源標題:鼓樓人藝 把心裏的老北京濃縮進微電影
麥克與方喆
方喆、李春曉和朱靜文在社區門前
舊鼓樓社區內的拍攝現場
微電影作品《中軸線爭霸》
◎武冰聰
近日,一個名叫“鼓樓人藝”的微電影團隊在網路上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他們的作品被各大視頻網站轉載,每部都能獲得幾十萬的點擊量,新聞媒體中也不乏他們的作品和動態。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他們完成了八部微電影的拍攝製作,有人稱他們“在傳承着北京文化”,也有人説他們的作品“接地氣,貼近老北京的日常生活”。
這個團隊的發起人方喆是一個80後北京小夥,打小長在什剎海地區,説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身上自帶藝術氣息,手風琴、魔術什麼都會一點。從2008年的第一次嘗試,到2014年正式開拍微電影,他一直用鏡頭去表達自己心裏的老北京。這次,我與“鼓樓人藝”團隊的主創們相約在他們的根據地舊鼓樓社區居委會,聽方喆講述有關老北京的微電影故事。
向王朔致敬,向北京人藝致敬
距離鼓樓大約300米的一處沿街小四合院,就是什剎海街道舊鼓樓社區居委會的所在地。推開頗有傳統風格的朱紅色大門,左手邊的一間小屋,是社區的公益小劇場,平日用來裏給居民舉辦活動。同時,它還有個獨特的隱藏功能——“鼓樓人藝”的微電影發佈會主場地。從2014年至今,在這個能容納40人左右的屋子裏,方喆和他的團隊一共為《鏡花謎》《回首遇愛》《中軸線爭霸》《北京姑爺》等多部影片舉辦了微電影首映發佈會。
“鼓樓人藝”誕生在2014年,那時候27歲的方喆憑着對老北京文化的熱愛,一人、一機、一隻三腳架,就拉着幾位好朋友開始做微電影。
“我們拍戲沒有任何報酬,演員都是我的朋友,他們覺得挺有意思就來參加了。”有了確定的演員陣容,方喆就自己擔任團隊的編劇、導演和攝像,然後就出爐了“鼓樓人藝”的第一部微電影《朔會》,向他最喜愛的作家王朔致敬。
不過當時這個初具雛形的團隊並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2016年《中軸線爭霸》拍攝完成之後,方喆在小劇場舉辦了發佈會,並請來了他的朋友、北京電視台的主持人阿龍。
“發佈會上阿龍現場講了北京人藝的故事,這給了我靈感,我想我們不如就叫‘鼓樓人藝’。我是看著北京人藝的戲長大的,一直覺得他們就是標桿,是永遠的學習榜樣。”就這樣帶着對前輩的敬意,“鼓樓人藝”妙手偶得。
舊鼓樓社區不僅舉辦了方喆團隊的多場發佈會,也是多部微電影的主要取景地。
居委會的四合院怎麼就成了微電影根據地呢?方喆説:“我一直就住在什剎海這一片兒,跟居委會也屬於街坊,和社區的四任領導都打過交道。大約在奧運會之後我就聽説了咱們的小劇場,和領導商量妥當了,每次再有新作品我就來這裡辦發佈會了。”
朱靜文大姐是舊鼓樓社區的居委會主任,也是方喆口中的“現任掌門人”。朱大姐説:“鼓樓和什剎海地區是老北京一個傳統的標誌,這塊地方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方喆對這裡情有獨鍾。”
而方喆覺得,社區更像“鼓樓人藝”的家一樣,他們有着一致的內涵,彼此相互溫暖。概括起“鼓樓人藝”一路走來的精神,方喆説“就是傳承、奉獻,還有個緣分”,這三個詞也道出了舊鼓樓社工們的心聲。方喆拍電影遇到不順心的事,總喜歡找朱大姐吃頓飯、聊聊天,朱大姐也會盡力給方喆提供支援和幫助;社區舉辦活動,方喆就來拉手風琴、當主持人。前一陣方喆還無償給社區拍攝了《細雨中的一天》紀錄片,細緻記錄了社工們一天的工作。
“舊鼓樓社區就是我的學校,如果沒有這個地方,也就不會有我們的微電影和今天的鼓樓人藝。”方喆説。
居委會主任、六年級學生、美國人麥克的故事
這次的採訪,方喆帶來了他團隊裏的幾位主要演員,一起講講他們眼裏的“鼓樓人藝”。他們幾位的年齡有大有小,從事的工作也各不相同,但因為對老北京文化的熱愛,因為支援方喆,每個寒暑假他們總會相聚在舊鼓樓社區。
熱情開朗的社區工作者朱靜文大姐、今年上小學六年級的李春曉和在北京工作的美國人麥克,都是方喆團隊的“一級演員”。
“我覺得私下聊得來的演員,拍攝的時候才能心有靈犀,不用説太多他們就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感覺。比如麥克就是一個表情很豐富的演員,拍戲時我告訴他某一段戲裏要多運用表情,他就特認真地自己去旁邊琢磨,總能表達得很到位。”
從交談中可以看出,幾位演員不僅戲拍得好,也的確都是方喆私交甚密的好友。麥克來北京吃的第一頓炙子烤肉就是方喆帶着去的,前幾天麥克的女朋友來北京探親,方喆還特意去市場上買了最好的山楂,做了炒紅果招待他們。“我自己做的可比稻香村的地道多了。”
説起另幾位演員,也是不住嘴地誇獎,“春曉是特別有天賦的小機靈鬼,多才多藝,他會打架子鼓和手鼓,還學擊劍。”“朱大姐不僅人熱情,把社區打理得井井有條,在表演上也是沒的説。”“麥克身上能看到美國精神的快樂自在,煩心事不挂相,他也有北京爺們兒的仗義和局氣,無縫對接。”
在分鏡腳本中設計場景和人物時,方喆會首先考慮演員的性格特徵再去賦予劇中人物一言一行。
“這樣方便他們發揮,戲也能更真實,就像上次《中軸線爭霸》裏朱大姐從長椅上站起來一扭身就走,特別符合她本身的氣質。”
方喆這麼説,朱大姐也頻頻微笑點頭,回想起了一起拍戲時的快樂時光。
麥克也説,正是認識了方喆他才能這樣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文化,一些很日常的生活細節是在平時的城市生活中很難遇到的。因為拍了微電影,和方喆成為朋友,他才真正達成了了解北京文化的初衷。
春曉從小跟隨方喆學習音樂,是方喆一手帶大的學生。説起這個挺有靈氣的小夥子,方喆笑言,“他以後就是‘鼓樓人藝’的接班人,現在我拍攝的場景主要是在鼓樓地區,以後能不能拓展更遠地方的北京故事,就得靠春曉了。”
春曉年紀雖小,卻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怕接下這個重擔,“我想多號召一下身邊的同學,看他們有誰喜歡電影和表演,就可以加入我們的團隊,讓隊伍更壯大。雖然我以後更想學文科,應該不會走專業的藝術道路,但是肯定會一直演戲,把‘鼓樓人藝’傳承下去。”
他們是演員和導演,也是彼此的良師益友,在和他們聊家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北京最溫情的一面。
追尋那個比《老炮兒》更老的老北京
“我在尋找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話,不是隨處可見的‘吃了嗎您哪’,而是管太陽叫‘老爺兒’的那種感覺。”説起拍攝的方向和內容方喆一點也不含糊。
兩年前電影《老炮兒》引起轟動,導演管虎和主演馮小剛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影片講述的也是一個時代裏北京人的故事。談到這部影片,方喆覺得,“《老炮兒》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演得也好,但該片更多地側重20世紀70年代之後北京人的故事,我想表述的不太一樣,我更想講‘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懷,有更加久遠的市井元素和百十年前地道的北京方言,可以説更類似北京人藝話劇的風格。”一個“老”字讓方喆的故事多了點尋根溯源的傳承味道。
打開“鼓樓人藝”的微電影,鮮活的老北京元素總是能快速地抓住人的視線。“拿玻璃瓶去打散裝芝麻醬吃麵條”“老北京五大鎮物”“小小子坐在門墩上吃冰棍”“北京小爺逗蟈蟈、喝豆汁兒”,鏡頭總能帶着我們一個個揭開屬於老北京衚同裏的溫情記憶。
純正的“京味兒”微電影為什麼會吸納外國演員,方喆也説出了他的想法,“我想用麥克的表演去説明,連美國人都能把北京話説得那麼溜,那作為生長在北京的90後、00後,也應該把北京方言傳承下去。而且麥克在電影裏也更像一個文化交融的使者,他身上的優點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也會帶給我在文化上進一步的反思和新的創作靈感。”
麥克就這樣成為方喆電影裏讓北京文化流淌起來的介質。
“鼓樓人藝”微電影講述地道的北京故事,也喚醒了許多人的回憶與熱愛。有粉絲專門跑到舊鼓樓社區來,找方喆和朱大姐,也有熱情的粉絲打電話到居委會表達對電影的喜愛。讓大傢夥印象最深的一次粉絲互動是不久前社區裏接到的一通電話,一位老大爺在電話裏説一定要認識一下方喆導演,他説看了這個電影就覺得找到了組織,特別想加入到團隊中來。
朱大姐對這個電話至今記憶猶新,據她描述,這位老大爺由於生活原因把家從廠甸搬到了通州郊區,一直心心念念皇城根腳下的這一方水土,覺得聊天都找不到人的老大爺,看了電影就覺得一直以來的思唸有了寄託。
方喆把一個個溫暖有趣的北京人生活故事搬進鏡頭裏,而當一幀一幀的畫面走進我們的眼裏心裏,它就像老北京的血脈,又重新淌進許多人的記憶,讓久遠的溫暖感覺再次鮮活起來。
演員順嘴説出個臟字兒,咋辦
如今方喆團隊的微電影受到許多人的關注,誇獎、鼓勵紛至遝來,還收穫了不少粉絲,但在起初,他和微電影之間的回憶並不算美好。
2008年,方喆“觸電”的第一個作品是一個短視頻,他自己當演員,請了同事幫忙助演和攝像。短片講述了北京小夥在北海公園向外國友人兜售一個古器物的故事。“當時拍這個短片就是想試個水,説一段地道的北京話娛樂一下。”
視頻傳到網上獲得將近九十萬的點擊量,有人説“小夥子北京話地道”“十分逗樂”,但是一些負面評價也隨之而來,“有人把我當成一個職業銷售甚至騙子,好些人用微網志@我,也有説得很不好聽的,當時覺得以後再拍東西還是要注意,輿論真不好惹”。
視頻秀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和蟄伏,換過工作,也出了一本叫《四九城的七號》的短篇小説集,方喆終於重拾舊愛,再次拍起了微電影,“因為還是喜歡老北京文化”。
拍攝時方喆大多是指導演員的表演方向,具體的細節則交給演員自己發揮,但是這樣“好説話”的導演也有較真兒的時候。談及幾部作品裏哪一部是拍起來最費勁的,方喆説,“都算不上説多困難,但是又都不容易。”
有關方導的“較勁兒”,拍過好幾部戲的李春曉最有發言權。
“我們拍最近這部《北京姑爺》的時候,我的搭檔是德國來的大衛,他發音不準,中文説不利索,但沒想到我説話他也聽不太懂,對不上詞。詞接不上,就不出效果,方老師就一直想辦法,&&我們記點背詞,一段一分鐘左右的戲拍了一上午才收工。”
同樣的事情也曾發生在麥克身上。《中軸線爭霸》裏,麥克和他的北京媳婦有一段關於“買白麵,做芝麻醬面”的臺詞,但是兩個演員因為互相不熟悉,尤其是麥克特別板着,怎麼看都不像夫妻倆,方喆就一遍遍給他們講戲,不斷重拍,直到感覺對上了才肯拍下一條。
點開方喆的朋友圈,這樣的“較真兒”也隨處可見。每次拍攝過後方喆很喜歡在朋友圈上傳一段小視頻,再配上一兩句評論。“這一段裏有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到位,還是想得不夠全面。”“拍這組戲時,有個演員順嘴帶了一個臟字兒,我説重來,因為你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看你的作品。”如此有點自説自話的點滴記錄,不難看出一個導演對自己、對作品的嚴格要求。
“鼓樓人藝”小有名氣,方喆坦言壓力確實更大了,“但是俗話説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方喆更想把壓力當成動力,更加精心地製作接下來的微電影。他也將會和“鼓樓人藝”的成員們一起,帶着地道的北京方言喚醒一段又一段的歷史記憶。
關於今後的拍攝計劃,方喆也向我提前揭秘,“我從小生活的這片地方有很多旗人,但在別的地方又不太常見,他們這個群體有自己很獨特的生活狀態,所以最近準備説説他們的故事。”
這部短片目前已經開機,計劃在這個寒假完成拍攝。而接下來一部與炒肝有關的微電影也在初步籌劃當中,方喆説,希望能按照《茶館》的模式,追尋一段老北京的飲食回憶。供圖/方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