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年,老人堅守着一間小掛曆店
如果按照市場價格出租,西黃城根北街37號這間二環裏的小房每月租金十分可觀。但是,七旬老人金安光更願意用它經營一家賣掛曆的小店,哪怕每個月的收入還頂不上給老伴請護工的花費。即便是這樣,一年365天,除了除夕夜,老爺子隨時請您到“裏邊兒看看”。
曾幾何時,滿大街都是掛曆店。各色美女、頂級名車、自然風光……各種掛曆不僅記錄着時間,更是百姓家裏亮眼的裝飾。臺曆、黃歷也不簡單,正面是月份星期,背面是生活常識,日子就在一天一天中津津有味地過去了。掛曆的形態也足夠多樣,印在餐盤上的日曆,做成書籤的月曆,換着法兒提醒您時間的寶貴。但如今,它們只能躺在老輩兒們的腦海裏,或壓在金老爺子採購的戊戌生肖掛曆下邊。
去採訪前,原以為金老爺子的掛曆小店會冷清得不見人影,沒想到店裏有兩位老主顧。“正擔心今年買不着掛曆了呢,結果就在電視裏看見您了。”拆遷搬家後,張阿姨和愛人就很少進城。但春節前買本下一年的掛曆,是老兩口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哪怕是一路堵車也願意過來。揣着兩本山水掛曆,張阿姨在交錢時又相中了一本台歷和一本黃歷,臨了還惦記着給孩子打個電話,“你們喜歡的特精緻的小臺曆,這兒也有啊!”
逛掛曆店的大多是老年人。昨天一天,老爺子的小賬本上留下了20多條記錄。這些七八十歲的客人們一進門,和金老爺子點個頭,“今年您這兒有什麼好看的?”“還要帶牡丹花兒的嗎?”“宣紙的也有,但進的貨越來越少了。”對話的前半部分永遠是掛曆,但後半部分大多是人情。
“老伴今年怎麼沒來?”買掛曆一年就一次,老主顧也是一年見這一回。老爺子有時不敢多問,因為能來店裏的老人越來越少,有時換作老人的子女來,有的再也不會出現在店裏。老爺子準備了一個留言本,讓有特別要求的老人留下電話。“為民服務,保留傳統文化,堅持把店開下去”,這樣的祝福有很多很多。
除了除夕夜休息一天,金老爺子的掛曆店每天都開着。早9點到晚9點,老爺子每天準時出現在店裏。他怕老人找到了小店卻沒人給開門,“怕把人心裏的念想給斷了。”由於患有糖尿病,老爺子的老伴兒住在昌平的一家醫院裏。想去看看老伴兒,又怕店裏沒人管,碰到來採訪的一位電視台的記者,老爺子愣是請人家幫忙看了半天兒店。在店裏時,老爺子一點閒不着,總有進店詢價的,還有打電話來採訪的,老爺子兩頭忙,小店就在忙碌中一直開着。30多年前,受了工傷的金老爺子從工廠內退,用這間掛曆店養活了一個家。30多年後,掛曆店還在,成了老主顧們的一點念想,一種還摸得着、看得見的年味兒。(張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