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不盡的京腔京韻

日期:2018-01-18 10:2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我的普通話説得雖然還算湊合,但是總覺得同北京人相比有着很大差距。前些年在天津工作時常來北京出差,就特別愛聽老北京人的發音,每次似乎都聽不夠,連走在街上都常常豎起耳朵聽一聽,或者到菜市場、商場裏、地鐵裏、衚同中感受一下京腔的衝擊波。從2008年我正式調入到北京工作後,我也成為了新北京人,於是就幾乎每天都能聽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京腔。

  北京作為全國的首善之區,以它的巨大包容性接納了來自海內外的各類人才,以浩浩蕩蕩的北漂族為例,起碼不低於幾百萬人。因此無論你是在大街上還是在地鐵、公交車裏,南腔北調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不過,在各類聲音中,那種甜美的、近乎繞梁效果的北京話,還是不時地傳到我的耳朵裏。

  北京話雖然接近普通話,但並不是真正的普通話,它比普通話更多了兒話音及上聲調。比如普通話説“路燈”,北京話就是“路燈兒”。而且兒話音的比重相當高,不但活躍了語言氛圍,也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當然,北京話還富於變化,“大爺”本是尊稱,但前面加上個“你”字,就成為罵人的話了。這些日子我在北京街頭上看見了好幾次吵架的場面,都是口水大戰,最後吵架雙方都搬出了“你大爺”之類的地方罵,都企圖把對方罵倒,但是由於北京話過於溫柔,這一效果似乎並未達到。

  真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説的一口純正的北京話,令人聽後覺得十分過癮,有點絲絲入扣,還有點“小貧嘴”,特別是很多發音的加“兒”,更是讓人聽後有一種享受和樂趣。我記得1989年我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進修一年的知識産權專業,班上就有一個真正北京土著,他十分愛耍貧嘴,總是逗得全班人喜不自禁,笑聲朗朗。我至今還記着這位北京的出版人那幽默的口吻和純正的北京話。如今因為自己來北京工作快十年了,竟吃驚地發現,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説話時也不自覺地加上了“兒”話音,看來是入鄉隨俗吧。

  本來我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自我覺得説話還算幽默,然而同真正的北京土著比起來,還真是差得遠。北京話不但語音好聽、沁人心脾,而且還抑揚頓挫,富有很強的節奏感和無窮的韻味。

  我喜歡聽北京話的發音,總覺得北京話跳動着一種動人的韻律美、節奏美。但是儘管我也試圖學一些,由於屬於“東施效顰”,至今效果不太明顯。很多人一聽我説話,就説是天津式的普通話,我想一個人的發音的確是伴隨着自己的一生,除非做了播音員這樣的專業工作,才不會有家鄉話發音。看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音難改啊。令人遺憾的是,隨着大批外來人口的進入,我們聽到的真正的北京話越來越少。以老北京人為主要人口的衚同也越來越稀少。北京人紛紛遷到四環、五環等處,並與各地來北京的新北京人融合在一起。北京話也隨之飄散在各處。但是北京話的魅力並沒有因為推行普通話而有所減少。北京話那種獨有的藝術感染力一直深深地打動着我。我喜歡北京話,更熱愛北京這片神奇的創業熱土!

  有時周末閒來無事,我就喜歡做個“衚同串子”,到東城、西城這些浸透北京傳統文化風韻的核心區域的一些衚同走走,東張西望,看著那些有着悠久歷史的四合院和普通民居,聽着那些讓人心動的北京話,再吃點北京小吃,那真是愜意無比啊!

  如今我所在的單位,附近佈滿了星羅棋佈的老北京衚同,都是歷史文化街區,每個衚同都述説着不平凡的過去。尤其是白紙坊、右安門一帶還是遼金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每天上下班見到周圍的老北京人説着純正的京腔、看著他們提着鳥籠子遛彎,説一下家長裏短的話,真是倍感親切。我看著老北京人悠閒的生活狀態,感覺渾身舒坦,也為當初自己做出到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決定而無比欣慰!只是有時也不免杞人憂天,因為隨着北京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北京匯集了來自全球的人才,每天大街上都是操着各類方言的人們。由於南來北往的各類方言的混雜,使得純正的北京話日趨稀少。其實從彰顯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看,地方方言不可或缺,也不能消亡。學好普通話無疑是我們的畢生追求,但是每個有特色的方言也不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北京話也承載着這個有着20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都的文化記憶,我們應當好好愛護它。

  我愛聽北京話,時常沉醉在它那韻味無限的意境中……(趙 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