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d8112_b.jpg.jpg
原標題:首批智慧小區居民全新體驗 刷臉識別進門 智慧監測供熱
“在‘智慧小區’,開單元門就不用刷門禁卡這樣的方式了,我們這兒可以刷手機二維碼、刷身份證,再過一段時間,還能刷臉進門呢。”朝陽區冶金中心瑞普小區的業主小趙欣喜地向北京晚報記者介紹“智慧小區”的變化。
所謂智慧小區,是指將與小區有關的政府職能、物業管理、業主服務、區域經濟資訊通過智慧小區信息化平臺融為一體,採用信息化、物聯化、智慧化等前沿科技,將小區中涉及到的政府職能、物業管理和服務及社會服務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和充分利用,既為小區的和諧、安全、便捷提供可持續發展保障,也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的服務單元。
冶金中心瑞普小區(以下簡稱“瑞普小區”)正是首批先行試點建設的3個智慧小區之一,小趙也是第一批體會到智慧小區技術含量的北京市民。
門禁刷臉就安全多了
坐落在紅軍營南路的瑞普小區並不是單純的住宅小區,而是由4棟寫字樓和1棟居民樓混合而成。“寫字樓相對來説人員就比較複雜了,流動性也大,所以,我們小區管理起來實際難度還是挺大的。”和小區其他居民一樣,小趙也擔心過混雜人流帶來的社區安全問題。就拿最簡單的門禁系統來説,“以前是門禁卡,但是我聽説,這種門禁卡還是很容易複製的,這樣就很難實現封閉管理了。”
在進行智慧化升級後,瑞普小區的“門禁卡”就變得難以複製了。
經過對36個小區的專家考察、調研報告、答辯評審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後,在2017年1月底,本市最終確定了朝陽區瑞普小區、昌平區頂秀青溪小區和順義區石園北區為先行試點建設的3個智慧小區。
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各小區的建設特點和進程略有不同。瑞普小區讓業主小趙感受最明顯的就是門禁變化:“現在可以刷手機二維碼,感覺比門禁卡高大上多了。”
小區物業負責人陳蒙告訴小趙,更高大上的還在後面:“現在正在進行系統搭建和資料積累,按照設計,不久將實現小區業主刷臉進門。”目前,瑞普小區已經能實現對特定人物的“刷臉識別”。“打個比方,如果最近有一個在周邊活動的小偷,我們與公安部門合作拿到小偷的面部資料照片,輸入系統,就可以實現對他的甄別。”
作為業主,小趙的手機可以通過安裝APP與北京市智慧小區服務平臺對接。該平臺正在按照業主、物業需求,逐步豐富服務功能。“我們小區正在陸續實現的功能是門禁的智慧監控和室內智慧煙感。”
陳蒙介紹,只要在可以聯通網際網路的環境中,小趙可以通過手機查看誰按了自家門鈴,與來訪者通話並決定是否讓其進門,“尤其當家裏只有老人的時候,可以很好地控制進門人員,避免不法銷售、行騙事件發生。”
智慧煙感直接與物業系統相連,無論小趙是否在家,他家發生燃氣泄漏等問題,物業都能第一時間獲知並排除故障。
電梯裝Pad 可視能監測
讓小趙感到新奇的另一個變化是電梯轎廂裏多了塊大個的Pad。“一開始,我沒注意,這種大屏很多電梯裏都有,就是播廣告用的。後來才知道,我們小區這個大屏是個大pad,還能跟後臺管理人員通話呢。”
瑞普小區一共有19部電梯,目前有兩部試裝了這種大個Pad——電梯安全監測系統。
“以往,我們監測電梯是通過人工。從外面請一個維保單位的技術工人,把19部電梯都看一遍。至於能不能找出隱患,全看工人的職業素養和本事了。”陳蒙説,現在這套試運作的監測系統,可以通過對電梯速度、抖動等大數據的及時分析,對故障進行判斷甚至預警。“電梯裏鋼絲繩的斷絲如果發生在肉眼難以觀察的位置,這套系統就能第一時間報警。”
瑞普小區曾發生過一次有驚無險的“電梯驚魂”,一位在寫字樓工作的退休返聘老專家,被困在故障電梯內。陳蒙回憶:“當時所有人都很緊張。電梯停了,停在哪一層?被困的老人不知道,外面的維修工人更不知道,只能一層一層找。我們都擔心老人在封閉的電梯轎廂裏緊張過度。萬幸的是,雖然費時費力,故障最終得以排除,老人安全獲救。”現在,監測系統能準確定位電梯,被困人員的等待時間將大大縮短。
即使在短暫的等待時間內,被困人員還可以通過大Pad與後臺視頻通話。陳蒙覺得:“有人陪着説會兒話,能大大減輕被困者的心理負擔。”
靠大數據分分鐘查故障
瑞普小區智慧化改造的進展正在穩步推進,預計春節前後,將會有更多功能上線,比如各類管道的智慧監測。
瑞普小區供暖依靠自備的三台鍋爐,供暖季剛開始時,小趙因為家裏溫度不高找過幾次物業,“當時物業師傅忙得不可開交,總説排班排不開,我聽説很多家都在排隊等着他們去調試”。
為什麼師傅們總是排不開班?因為在供暖季前期,管道和閥門的巡檢任務非常重。其他時間,如夏季,空調管道的巡檢也很耗費時間。到了汛期,排水管道又需要大量人力去巡檢。
陳蒙掰着手指頭數着小區裏的設備間:“我們這兒有消防中控兩套、高壓配電室兩個、消防高位水箱兩個、中水機房兩個、自來水機房兩個,此外,還有空調機房和鍋爐房。光是常規巡檢,人力就十分緊張。”為避免內澇,小區地下室還設計有集水坑,每個集水坑裏都有水泵,在汛期,為了保證水泵運轉正常,按規定每天必須巡檢兩次。“這種集水坑,大概有幾十個,一天巡檢兩次,工作量可想而知。”物業工程處的17個工人師傅,每天在巡檢上就要花費大量時間,所以小趙在繁忙的供暖季前期打來報修電話時,經常只能得到“師傅排班排不開,請耐心等待”的回復。“過去,對管道的巡檢是靠經驗。有經驗的師傅才知道閥門擰幾圈流量會變多大。”
現在,在管道上加裝流速、水溫感測器之後,是冷是熱都通過大數據來反映。師傅們的巡檢時間大大降低,可以騰出手來為業主們到府服務了。
此外,借助空調管道上的智慧感測器,通過分析大數據,可以分分鐘發現故障點。“對我們物業管理者來説,小區裏的智慧設備越多,我們就能越快發現故障,提高工作效率,甚至節能環保、降低成本。” (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