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標題-1.jpg.jpg
原標題:綜合治理40萬株雌株楊柳樹 示範繁育30萬株雄株白毛楊 北京三年告別“飛絮的煩惱”
這些天,北京又迎來了柳絮隨風舞的日子。小小楊柳絮,有人愛它,漫天“飛雪”,給北京的春天增添別樣情趣;有人嫌它,戴上墨鏡、口罩,避之唯恐不及。
北京的楊柳絮治理已持續10多年,到底能不能根治以及有沒有必要根治?治理工作是否有時間表?銀杏、法桐等景觀樹種,是否可以代替飛絮最多的雌株楊樹?
就市民關心的問題,4月12日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學家沈國舫,國務院參事劉秀晨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
知道楊柳飛絮
當年幹嘛要種?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北京平原地區人工栽種最多的闊葉樹當數楊樹和柳樹。帶來濃密綠蔭的同時,也給市民帶來了4月飛絮的煩惱。
據園林部門摸底調查,本市建成區內有200萬株楊柳樹雌株,佔園林綠化喬木總量的5.4%,這些雌株楊柳,絕大部分栽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現在已到了壯年期,也就是飛絮最厲害的年齡段。
當時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楊樹?在北京市從事多年園林工作的劉秀晨解釋,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沒有太多的財力應用於景觀綠化。楊樹因為易成活、生長速度快、養護成本低,在我國北方大量應用。樹高蔭濃的楊樹,讓北京平原迅速披上綠裝。
“最早種的還不是毛白楊,而是從國外引進的黑楊、加拿大楊等,有一個‘百楊齊發’的年代。”劉秀晨回憶。
因為病蟲害等原因,黑楊、加拿大楊等在栽種幾十年後,紛紛出現樹勢衰微的現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河北省林科所繁育的華北地區鄉土樹種毛白楊,因為生長勢好、樹形美觀、易管護等優點,被大規模引進北京,逐漸替代了其他楊樹品種。
“説實在話,當時園林綠化工作者更多的是考慮怎麼讓北京儘快地綠起來,沒有特別在意飛絮的問題。”劉秀晨説。
既然楊柳飛絮
何不一砍了之?
楊柳飛絮,給部分市民,特別是容易過敏的人群帶來了困擾。“地上到處滾楊樹毛子,把樹伐掉算了。”網上有市民發出這樣的抱怨聲。
“樹可隨便砍不得。”聽到這樣的説法,沈國舫院士連連擺手,“楊柳飛絮,只是樹木繁殖的自然現象,就像人一樣,到了合適的年齡就得生娃兒。飛絮的時間也不長,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再説,楊柳樹都是北京綠化的大功臣。”沈院士繼續解釋,以柳樹為例,在北京發芽最早,落葉最晚,綠期長達10個月。楊樹高大、挺拔,一排排楊樹樹陣,構成了北京城市綠化的背景色。
就抗污染能力而言,一株胸徑20釐米的楊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釋放氧氣125公斤,滯塵16公斤。一株胸徑20釐米的柳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釋放氧氣204公斤,滯塵36公斤。
另外,栽植楊柳樹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騷人墨客吟誦楊柳樹的詩文不計其數。中國現代作家茅盾的一篇《白楊禮讚》,在精神上滋養了一代人。
銀杏法桐漂亮
能否替代楊柳?
作為北京毛白楊的調侃對比對象,南京的法國梧桐這些日子紅遍社交網路。“看看人家的城市行道樹。”有網友建言,北京也該多種點法國梧桐、銀杏,增加城市的文藝氣息。
對此,沈院士笑言,“種樹,應講究適樹適地,任何一種樹都有它的優缺點,不能盲目照搬。”
他解釋,法國梧桐更適合在南京、鄭州等地區生長。北京雖然也有法國梧桐,但總體而言,長勢不如南方。冬季很容易因為氣溫下降,出現抽條現象。北京林業大學有一條著名的法國梧桐大道,栽植初期曾經枯死過不少。後來因為周圍建起教學樓,有了一個相對適宜的小環境,才得以旺盛生長至今。另外,法國梧桐同樣存在飛絮問題,在很多城市,幼兒園等周邊都不允許栽植。
而像銀杏,是一種生長速度較慢的景觀園林樹種,對生長環境非常挑剔,作為行道樹,往往成活率不高。要大規模替代楊柳樹,也不具有可行性。
“建設和諧、宜居的大都市,生物多樣性也是標準之一。楊柳雖然有飛絮問題,但只要選擇雄株種植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沈國舫表示。
想叫飛絮不飄
還能有啥高招?
2017年春季比往年提前大約7至10天,楊柳飛絮的時間也較往年提早1到2周。敏感人群大晴天出門,也不得不戴上口罩,“新聞上年年喊治,到底什麼時候能治理好?”有人發出這樣的質疑。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副處長杜建軍介紹,本市已下定決心在“十三五”期間“管”住飛絮,到2020年,建成區要實現“飛絮不成災”的治理目標。
“所謂不成災,不是一點兒飛絮都見不着,而是通過合理控制,讓楊柳絮不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不對敏感人群造成困擾。”杜建軍介紹,就2017年而言,本市將採取注射藥物、修剪等方式,完成40萬株雌株楊柳樹的綜合治理。同時採取高壓噴水、及時清掃等方式,避免二次飛絮。
實際上,飛絮治理10多年,在重點地區已取得成效。東城區柳蔭公園,是北京市最早的以柳為特色的公園,園內栽植各個品種的柳樹千余株,其中雌株有269株。2008年前後,市民4月份逛柳蔭公園幾乎睜不開眼,地上滾的,空中飄的,水上浮的,全是白花花的楊柳絮,火一點立馬就着,還曾引發過火災事故。
但4月12日,沿柳蔭公園環湖路走了一圈,雖然仍有楊柳絮在飄,但遠遠不到“漫天飛雪”的程度。
“通過嫁接雄枝、修剪等手段,雌株柳樹到2017年已經完成70%的治理。”柳蔭公園副主任李靜介紹。剩餘30%的雌株柳樹,因為樹形優美,或者品種特殊,將原狀保留,保持柳蔭公園柳之特色。
杜建軍介紹,2017年,本市已啟動五環以內雌株楊柳樹的普查工作。根據分佈情況,建立飛絮治理示範區。2018年,普查範圍將擴大到各個衛星城,三年內重點地區的楊柳飛絮問題將逐個擊破。
從源頭上治理飛絮,本市還建立了綠化工程雌株楊柳樹“禁入制”。園林綠化工程中規劃設計使用楊柳樹的,都必須使用雄株並有認證證明。作為示範,市園林部門已在大興黃垡苗圃繁育了30萬株雄株毛白楊,近兩年將陸續應用於重點綠化工程。(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