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成果飛出象牙塔
原標題:科研成果飛出象牙塔
幾年前,北京理工大學校園裏,學生們經常能看到一位老人騎着二八自行車穿梭於校園內,春夏秋冬從未間斷。騎車的白髮老人,是新中國雷達研究領域的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除了在實驗室潛心研發,數十年來,毛二可跋山涉水,致力於將科研成果推向為國為民服務的大市場。而今,年近90歲的“自行車院士”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從青絲到白髮,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者,他與弟子們的三代傳承與接力,書寫了高校科研成果飛出象牙塔的動人故事。
毛二可院士(中)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內與同事和學生交流。
75歲院士“下海”
註冊成立首家學科性公司
2009年,75歲的毛二可帶着十多位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所的教師創業,成立理工雷科公司。這在當時的北京高校掀起了一股波瀾,即將出任公司總經理的劉峰,內心振奮不已。
劉峰師從毛二可院士的弟子、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院士。2004年,劉峰博士畢業時,摩托羅拉、北電網路、愛立信等外企發展如日中天,華為、中興等中國本土企業方興未艾,高薪進入通信企業,成為不少電子資訊領域高材生的選擇。
然而,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校園。在導師的躬身指導與示範下,劉峰與師兄弟們研發出了專門用於雷達信號處理的嵌入式高性能電腦,但這項成果很可能與大部分高校研究課題一樣結題即封存,再無人問津。“幾代人花了這麼多心血的結晶,不能只是鎖在櫃子裏啊!誰不希望自己的成果能走出實驗室變成産品呢?”劉峰決定留校,並把主要精力從單純的科研轉至工程實踐上,推動成果推廣應用。
劉峰內心的困頓,也一直是毛二可的心結:“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僅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還應讓知識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科技成果只有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然而,“三級跳”之間,溝壑眾多。
隨着研究項目的增多,雷達所的規模越來越大。物資採購、機電設備加工、品質管理等一系列職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大量的科研任務讓團隊人手日漸緊張,大家像‘救火隊員’一樣,一個項目還沒驗收,另一個項目又立項了。”毛二可回憶。而在當時的機制下,校內並無專門從事工程化、産業化的職能人員。
毛二可想到了創立公司,用掙來的錢去招聘急需的工程和運營人才,與科研人員搭夥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讓做學問的人開公司——毛二可這個念頭在當時不可謂不超前。
實際上,一些高校老師並非不想創業,而是不敢,顧慮很多:“教師就該兢兢業業搞研究,辦公司搞産業,這不是不務正業嗎?”“自己搞的研究屬於職務成果,額外花精力搞産業化,收益算誰的?”
2009年3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先試的“春風”吹暖了北理工,在學校黨委的支援下,毛二可的大膽想法也逐漸醞釀成型——成立産權清晰、權責分明的學科性公司,以市場化機制和規範化企業管理加快雷達所科研成果落地。
同年年底,以毛二可院士創新團隊為主導,北理工科技成果作價600萬元入股,理工雷科註冊成立,成為依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等新政策成立的第一個學科性公司。此後,根據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給予科技人員獎勵比例的下限,已由過去20%提高至70%。
下“書架”上“貨架”
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40億元
“最近兩個月接到的訂單,比過去一年還要多。”最近一段時間,劉峰的電話與客戶拜訪約見十分密集。
然而,在劉峰和同事們創業之初,科研成果下“書架”上“貨架”的路,走得並不平坦。
2010年前後,我國高速鐵路已進入快速發展期。鐵路安全牽動人心。面對交通業迅速發展之下的安全運輸挑戰,理工雷科團隊冒出一個靈感:研製一款列車頭防撞雷達。
意識到這個大方向有市場需求,團隊説幹就幹。為了做出好産品,技術團隊將毫米波技術、相控陣技術等國內雷達領域的多項前沿技術都應用其中。可是,花了一年多時間研製出樣機後,團隊卻被從頭到腳潑了一盆冷水。
劉峰和同事們被告知,由於列車車頭設計專業度極高,任何細微的變動都會對列車風阻、行車速度等方面産生重大影響。而他們設計的産品,恰恰需架設在車頭部位。列車頭防撞雷達裝上列車的故事還沒開始,就被徹底否決了。
“任何一個細節與市場需求對不上,那這‘貨架’上就沒你的位置。”劉峰回憶。
好在,一年多的技術探索並沒有浪費。與多個行業的潛在客戶頻繁交流後,劉峰與團隊在露天礦區災害預警的新方向上找到了需求。
2016年,理工雷科的邊坡形變監測雷達正式面市。這個採用了北理工雷達所自主研發技術的設備,能對周邊5公里範圍內的礦山邊坡形變實現0.1毫米精度的測量,價格僅為百萬元。
如今,這項基於北理工雷達所科技成果轉化的産品,已經布設到了全國各地的煤礦、鐵礦,甚至出口到俄羅斯等海外市場。
在“科研-市場需求-産品-新市場需求-科研”的思路下,劉峰和同事們摸索出了一條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路子。
成立14年後,理工雷科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40億元,投入研發經費數億元,轉化形成了邊坡雷達、鳥情探驅管一體化系統、汽車毫米波雷達等數十款新産品,人員從一開始的十多人增加到近600人。
成果轉化反哺科研
重大科研項目數專利數翻番
作為理工雷科的創始人,心繫成果落地的毛二可多年來一直擔任理工雷科的高級技術顧問。
毛二可這“顧問”,絕非虛名。
2016年,為了給下一代新技術研發尋找切入點,在內蒙古的露天煤礦,83歲的毛二可親自去技術應用的一線實地考察。他們發現,在礦山塌方、地震等搶險救災領域,工作人員時常需要對不同地點的形變情況進行實時預警。但上一代設備重達80千克,很難滿足臨時、快速架設監測設備的需求。
在深入需求一線獲得靈感後,此後三年間,毛二可團隊又在理論與底層技術創新上有了新突破。之後,公司以購買專利的形式將科研團隊的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到公司,“接力”開始了新一代産品的攻關。
2020年,基於相控陣技術的新一代邊坡形變監測雷達面市。曾經重80千克、長3米的大塊頭,變成了重20千克、長1.5米的小傢夥,單人就能背起,在山坡等特殊地形可以快速完成架設。
科研與産業並非一味地單向轉化。
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數、專利數翻番,SCI、EI論文數平均增長40%以上,並在2017年與學校申請獲批了總經費為8220萬元、當時北理工歷史上最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這是北京理工雷科近年來為學校在學術科研方面帶來的直接“收益”。更深層次的收益是,學校教師專心鑽研前沿科技,學科性公司完成工程性、産品化——學科性公司為學校科研提供支撐與延伸,技術創新和基礎研究實現了兩條腿走路。
從雷達所十多名教師開始的創業故事,不斷上演着“續集”。
除了將雷達所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毛二可創新團隊已陸續孵化出蘇州雷科、雷科智途、理工睿行等多家公司,並通過知識産權付費、聯合研發等方式,幫助北理工電腦學院、車輛學院、宇航學院等其他院係的成果飛出象牙塔,走向廣闊的市場。(孫奇茹)
北京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路線圖
2014年1月
《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發佈,簡稱“京校十條”,將高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給予科技人員獎勵比例下限由20%提高至70%。
2014年6月
《加快推進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的若干意見(試行)》發佈,簡稱“京科九條”,明確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科技成果的知識産權將由項目承擔單位依法取得,並賦予科研機構自主處置權。
2020年1月
《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正式實施,明確規定政府設立的高校院所可以自主決定實施成果轉化,並細化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和報酬等收益分配製度。
2022年9月
《北京市關於落實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發佈,着力解決科技成果評價中重數量指標、輕品質貢獻等問題,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弊端。
制定《關於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開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