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創業天團”
原標題:科學家“創業天團”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千億級創新藥企——百濟神州共同創始人,這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身份的AB兩面。
在他的手上,有兩支指揮棒,一支在北生所這方“改革試驗田”賦予科學家更多自由,展開生命科學領域的原始創新探索;另一支則將原始創新成果帶到“實戰場”,撬動創新藥研發。
2016年,百濟神州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很多基礎科研的終點可能只是一篇靜靜躺在庫裏的論文,如果能捕獲原始創新的社會價值,是更有成就感的。”在王曉東眼中,創業的魅力難以抗拒。從他開始,10餘年間,北生所共有7名科學家先後創業,漸漸形成一支科學家“創業天團”。
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
科學家裏的企業家
2019年11月15日凌晨,當很多人仍在睡夢之中,一封來自大洋彼岸的郵件帶來一個重磅消息。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第一個中國本土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在美上市,改寫了中國抗癌藥“只進不出”的歷史。當日清晨5時20分,百濟神州對外宣佈了這一喜訊,澤布替尼這一新藥,讓世界對中國的新藥研發能力刮目相看。
掩映在百濟神州的高光之下,有一個名字既顯赫又低調,那就是這家企業的共同創始人、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因為他不直接參與百濟神州的企業管理,鮮少在企業活動中露面,常讓很多人忽略了他其實是一位科學家中的企業家。
這位雙料院士的創業傳奇,從21世紀初就寫下了序章。
彼時,全球生命科學産業欣欣向榮,我國在這一領域“跨越式發展”的改革試驗也悄然啟動。2001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組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將其作為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探索基礎科研“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和運作模式”的試驗田。
2003年的一天,王曉東接到了一通電話。電話的另一端,時任耶魯大學分子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正教授的鄧興旺興奮地跟他分享了北生所全球招聘所長、科研人員的消息。作為改革開放後出海留學、學有所成的游子,這一次祖國和時代的共同召喚,讓王曉東心潮涌動。
當時,王曉東已是生命科學領域極負盛名的人才,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獲終身教授職務。他創造性揭示了細胞程式性死亡的凋亡通路,首次發現了線粒體作為凋亡控制中心的分子機理,這一發現對於治療癌症有着重要意義。
正為北生所所長一職物色人選的國際著名分子生物學家、遺傳學家吳瑞,將王曉東、鄧興旺等名字寫進了推薦名單。“你們是有歷史責任的。”吳瑞的這句話讓王曉東至今印象深刻。2003年4月,王曉東回國參與了北生所首任所長競聘。由於一時不能全身回國,他與鄧興旺成為北生所第一任聯合所長。直至2010年,王曉東將工作重心全部轉向國內,獨立執掌北生所。
讓科研人員能心無旁騖地探索真正的科學問題,是王曉東的辦所理念之一。在這裡,對科研人員的評價不重論文、獎項,而是進行5年一次的國際同行匿名書面評審。
“5年內不需要每年做考核彙報,科學家們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攻堅克難。”北生所行政副所長黃嵩説。
“我只參與科研有關的事”——
企業裏的科學家
隨着全身心歸國,王曉東創業的“衝動”又起。一方面,海外癌症治療的新方法不斷涌現;另一方面,中國每年四百萬以上新發癌症病人對創新藥有着迫切需求,身邊親友每每諮詢“你有沒有更好的癌症治療方法”,都讓王曉東無法平靜。
2011年春天,“百濟神州”註冊成立,最初的實驗室與北生所一樣落戶於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王曉東與共同創始人、“中國通”歐雷強(John V.Oyler)早有約定,“我不參與企業管理,只參與科研有關的事。”對他而言,自己的角色定位始終是“科學家”。
這家從名字裏透露出“百創新藥,濟世救民”遠大願景的新生公司,起初並不被市場看好。當時國內新藥研發環境不理想,化學仿製藥佔據主導地位,要做動輒可能投入超過10億美元、平均研發周期長達10年的創新藥,幾乎被認為是瘋狂之舉。
不太寬裕的啟動資金主要花在了組建高水準團隊上。最初的資金很快“燒完”,歐雷強飛回美國開始了漫長的籌錢之旅。百濟的科學家們則埋頭實驗室,在北京沒日沒夜地加碼研發。由於經費緊張,當時百濟的研發人員在進行大規模藥物合成時,甚至把自家做飯的鍋都拿過來,用各種方法儘快推進項目。
熬過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迎來轉捩點,2012年至2016年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4.9%。作為這一領域的先發者,百濟神州贏得資本青睞,幾年間先後完成了在美股、港股和A股的三地上市,如今總市值已超過2000億元。
為了跑出新藥研發的加速度,王曉東為科研團隊劃定方向:“如果我們還不具備找到原創靶點和原創新藥的能力,那我們至少要在臨床前、臨床療效上,做到效果更好。”在這一思路下,百濟神州先後在RAF(治療實體瘤)、PARP(治療卵巢癌)、BTK(治療淋巴瘤)、PD-1(可治療多種腫瘤)等多靶點藥物上佈局。其中一鳴驚人的科研成果澤布替尼,正是一款BTK抑製劑。
在澤布替尼的研發過程中,王曉東也曾在重要的“分岔路口”上拍板定案。最先從BTK抑製劑中嗅到機會的百濟神州高級副總裁、全球研發負責人汪來發現,全球首個上市、用於治療淋巴瘤的BTK抑製劑伊布替尼,其實是一個偶然開發的成果,對靶點的抑制並不完全。由此,團隊認為應該找到一個更專一的BTK抑製劑。但一些重量級研究者則認為,伊布替尼藥效給力,恰恰是因為多靶點抑制。
面對這兩條路徑,最終王曉東做出選擇:“要相信科學!做更專一的BTK抑製劑。”這個方向選對了,澤布替尼得以誕生。此後,澤布替尼向全球重量級藥物——強生公司上市多年的伊布替尼發起挑戰,並最終在“頭對頭”全球3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更高的療效與安全性。
原始創新成果加快轉化——
科學家“組團”創業
如今,百濟神州已經站上全球舞臺,與世界級藥企同場競技。而在北生所裏,王曉東的下場創業,還有着特殊意義。
所長帶頭創業,最直接的效果是打消了很多人的顧慮。這意味着,走出實驗室創業,不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百濟神州的成功,為其他創業者跑通了模式。”王曉東説。這種把企業交給更懂得管理和經營的人,科學家在企業裏指導研發的創業模式,在北生所被不斷複製。
2007年,在病毒受體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李文輝回國加入北生所,潛心研究B型肝炎病毒受體。5年後,這項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了B型肝炎病毒的受體NTCP,一種牛磺膽酸轉運蛋白。
李文輝的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恰逢2015年《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李文輝也踏上創業之路,與黃嵩等同事一同創辦了聚焦抗病毒藥物的華輝安健。
“原始創新成果邁向轉化的下一步,涉及産業的多個方面,要求和基礎科研不同,需要轉換到一個新的‘戰場’。”李文輝説。在這個新“戰場”上,華輝安健初戰告捷,用於治療慢性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中和抗體HH-003注射液近日已獲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突破性治療品種認定。
主攻炎症領域,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北生所研究員邵峰,也在2020年踏出實驗室,創辦了炎明生物。
“北生所裏創業的科學家已經有7位,而且創業全部是基於自己的原始創新成果。”王曉東語氣裏透着驕傲。在他看來,科學家從實驗室邁向企業的這一步,角色沒有變,變的是對科研的理解。(趙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