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居之都”引來萬鳥翔集
原標題:“宜居之都”引來萬鳥翔集
3月12日正午,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內,三隻悠然戲水、翩翩起舞的丹頂鶴進入北京市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科研工作者劉均平的鏡頭,其中一隻成年鶴所帶的“L283”環志編號被鳥類AI智慧識別系統查詢出來時,劉均平興奮地説:“三個‘老朋友’又來了!”
在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野生鳥類在初雪後的海陀山前自由飛翔。(鄧偉 攝)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物種現身北京:以往無記錄的震旦鴉雀在房山、大興、豐臺等地頻頻出現,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回密雲,鴛鴦、褐馬雞、大天鵝、北京雨燕等物種分佈區域不斷擴大,輪葉貝母、鐵木、百花山葡萄等珍稀植物有可能返回野外實現種群復壯……它們為京華大地帶來勃勃生機,更是對北京生態環境改善的充分肯定。
丹頂鶴一家“三年三訪”
説起劉均平和這三隻丹頂鶴的緣分。劉均平記得清清楚楚,2021年12月4日,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巡護隊員在野鴨湖自然保護區例行巡護時,發現兩隻疑似灰鶴的鳥,巡護人員立即上報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科研監測科,劉均平和同事趕赴現場後確認,這兩隻鳥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
經初步確認,兩隻丹頂鶴一雄一雌,是2017年以後出生的鶴鳥,應該是來自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一隻有環志標記,是扎龍野化丹頂鶴,另外一隻為野生丹頂鶴。丹頂鶴通常雌雄相隨,據推測,扎龍野化丹頂鶴是追隨另外一隻野生鶴一起遷徙到野鴨湖的。這是延慶區首次發現丹頂鶴。正巧在它們到來的前一天,《延慶區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名錄(2021版)》正式發佈,它們的光臨為《名錄》再添一個新物種。
讓劉均平驚喜的是,一年後,2022年12月29日,這對丹頂鶴南遷時再次來到野鴨湖保護區停留棲息,這次它們還帶來了自己的寶寶,“神仙眷侶”變身“三口之家”。劉均平笑着回憶,“4個月前它們的寶寶還是一隻黃褐色毛羽沒有全部褪去的小鶴,如今再見,小鶴已經長大,體型和父母差不多了。”
丹頂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作為瀕危物種,需要潔凈而開闊的濕地環境作為棲息地,是對濕地環境變化最為敏感的指示生物。
據了解,除了丹頂鶴,2023年還有8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也組團“打卡”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數量為野鴨湖自首次監測到大鴇以來歷年之最;工作人員還觀測到極度瀕危珍稀鳥類青頭潛鴨在野鴨湖中追逐覓食的溫馨畫面。此外,5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鶴及1隻東方白鸛近期也到訪密雲,在密雲水庫北岸落腳歇息……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斷拓展優化,是北京獲得野生動植物青睞的重要原因,也是北京精心準備的一份“禮物”。
鳥糧田吸引上萬隻鳥前來越冬
劉均平七年高校期間專攻森林生態學和濕地生態學,2013年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延慶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工作十年,他參與並見證了野鴨湖地區從荒地到“動物樂園”“候鳥食堂”的巨大轉變。
劉均平回憶,濕地修復前,野鴨湖地區周邊種植苜蓿草,植物單一,濕地旱化形成大片荒地。隨着從馬營河取水,改造地形,水系連通,淺水區、深水區、生境島等滿足不同種動植物需求的濕地生態環境逐漸形成。
之後生態環境修復更加細化。為了保護候鳥安全越冬,完善食物鏈結構,維護區域生態平衡,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2020年創新性地在鳥類集中停留覓食區建立鳥類食源地——鳥糧田。劉均平介紹,他們在野鴨湖濕地內試驗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專供鳥類、獸類動物取食,“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同時,減少人工干預,最大程度保留農田的自然狀態。如今,鳥糧田規模從最初的約310畝擴大到516畝,種植食源植物包括玉米、高粱、黃豆、穀子、向日葵、油葵六種,呈多塊分佈在湖區周圍。
監測發現,2020年以來,每年冬季來野鴨湖越冬的鳥類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越冬遷徙高峰期單日監測各種鳥類數量更是達上萬隻,充足的食物為野生鳥類越冬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往年食源地監測到灰鶴、豆雁最多,今年還吸引了附近水域的大批綠頭鴨前來覓食。
站在野鴨湖觀測臺上看著遠處的水面,劉均平一口氣數出蒼鷺、草鷺、斑嘴鴨等近十種正在此歇腳覓食的“老朋友”。劉均平曾在這裡觀測到一隻豹貓在水面追逐捕食黑頸鸊鷉卻因游泳能力不濟落敗的滑稽場景,那一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裡能夠明顯感受到生物界的自然法則,從側面來看,這也是生物多樣性高的一個體現。”
現代化手段保護北京雨燕
説起和北京最有淵源的鳥類,就不得不提“北京雨燕”,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1870年首次在北京採集到這一亞種併為其命名。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福娃“妮妮”原型,到2022年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首個數字形象,“北京雨燕”可謂是歷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態北京的代表之一。然而,北京雨燕的生存也曾一度面臨危險。
2000年夏天,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高武沿着故宮週邊筒子河調研觀測,發現雨燕從原先的將近400隻下降到了80隻。調查表明,數量下降的主因是棲息地消失。
為了保護雨燕,2017年起,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館對北京城區20多個有雨燕分佈的地點展開調查,以便摸清巢址、數量等資訊。“數字是志願者們用拍照的方式一隻只數出來的。”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副處長紀建偉介紹,“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推測出,北京城區雨燕的總規模達到1萬多只。”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雨燕保護中來,相關部門設計了保護雨燕的校園課程和講座,帶領學生科學觀測雨燕,還專門對準雨燕巢穴開展5G慢直播。這些新鮮好玩的現代化手段,讓北京雨燕迅速“圈粉”,為雨燕保護和城市生態保護開闢了新途徑。
近年來,北京生態環境好轉,雨燕的食物——各種昆蟲重新豐富起來,北京雨燕的數量不斷增加,分佈範圍不斷擴大,密雲、昌平、大興等郊區也發現了它們的身影。這與社會各界的努力以及市民保護意識的提升分不開。
《2021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2021年北京實地記錄各類物種6283種。2020年北京市啟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已累計發現87種北京新記錄種,其中中國新記錄種18種。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