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奇跡”標注大氣治理
原標題:“北京奇跡”標注大氣治理
初春的北京,乍暖還寒。西城區大柵欄街道三井社區張履瑞大媽的平房屋裏暖意融融。“現在用電取暖,方便、乾淨還便宜,這比過去可暖和多了!”説起曾經的取暖記憶,72歲的張大媽打開了話匣子:“‘煤改電’之前我們都是用煤球,每天早上起來生火,那真是家家戶戶冒煙,附近衚同裏煙霧繚繞……”
張大媽記憶裏的煙霧繚繞,其實只是十年前北京空氣污染的一個縮影。當時,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一度成為全北京市民最關注的“急難愁盼”,原本晦澀難懂的英文縮寫詞PM2.5也因此一夜爆紅。
至此,一場聚焦PM2.5的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在京華大地全面打響,壓減燃煤首當其衝:燃煤改清潔能源工程全面提速、四大燃煤電廠陸續關停、京西煤礦全部退出……經過近十年的雷厲風行,全市壓減燃煤超過兩千萬噸,PM2.5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下降了63.1%,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家裏更暖和了”
張履瑞大媽家是全市較早受益“煤改電”的住戶,回望近十年來平房區取暖條件的巨變,她記憶猶新:“當時聽説要改造,街坊們還挺有顧慮,擔心用煤用習慣了,用電溫度上不來。很多人剛開始都拒絕改。”更重要的是,張大媽和街坊們心裏都有一本經濟賬:“我們當時每年採暖季買煤需花兩千多塊錢,要是用電取暖,那電費可是花不起。”
“當時區裏、街道、社區耐心細緻地給我們講解政府的‘煤改電’優惠政策,尤其是電價,我們晚上取暖用波谷電,一度電3毛錢,政府補貼兩毛,我們只用掏一毛錢,一個採暖季甚至花不到兩千塊錢。”張大媽回憶説。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處長李翔説:“這樣的政府補貼方式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了還首都市民一片藍天,也為了大家安全清潔取暖,十年來北京都是這麼做的。”
經濟賬剛迎刃而解,施工難題又接踵而至。
涉及“煤改電”的居民區主要集中在核心區,人口密度大,街巷衚同狹窄,房屋老舊密集,改造情況複雜,現場施工條件差。而煤改電工程參與單位較多,包括外部電網增容、戶線改造、蓄能式電採暖設備安裝等多個環節。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少居民擔心設置在家門口的變電箱影響日常通行,還可能有輻射等安全隱患。”西城區生態環境局煤改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王超説,得知大家的顧慮後,他們請專家多方勘測設計,最大限度地確保輻射數值在國家相關標準範圍內,而且還要保證安裝美觀。經過多番宣傳動員,逐漸取得老百姓的支援和理解,工程才得以有序推進。
“當時時間緊,任務重,我們決定分批推進,每年完成1萬—2萬戶,當年立項,當年供暖季前完工,這相當於把兩三年的工期壓縮到半年多內完成。”王超説起當年的工作還如數家珍。
煤改電工程完成後的第一個取暖季,張大媽放心了:“家裏比以前更暖和了,越到晚上越暖和,以前特羨慕我住樓房的同學,改完之後我逢人便説,‘我們現在特別棒!’”
一家一戶燃煤取暖,看似不太起眼,但對空氣品質的影響卻不可低估。2015年底,東西城核心區在北京市率先實現“無煤化”。僅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二氧化硫濃度五年平均值就降到了7微克/立方米,比“十二五”期間下降72%。
“刺鼻煤煙味兒沒了”
2014年7月23日晚11點,北京高井熱電廠3號機組正式與電網解列,這標誌着全廠6台燃煤機組在運作55年之後全部關停。
單元長張存國看著漸漸安靜下來的廠房,十分不捨:“我在這兒工作幾十年,沒想到這麼早就關了,一開始大夥兒估摸着怎麼也能撐到2015年或2016年。”
與此同時,大唐國際高井燃氣熱電廠項目正式投産運營,替代關停的燃煤熱電廠,清潔能源天然氣逐漸取代燃煤,成為發電供熱的主力能源。
高井燃煤熱電廠的關停,拉開了北京五環內四大燃煤電廠退出歷史舞臺的大幕。國華燃煤電廠、石熱燃煤電廠相繼關停後,2017年3月18日上午,華能北京熱電廠所有燃煤機組停機備用,至此,北京四大燃煤電廠全部關停。據估算,此舉每年直接減少燃煤消耗920萬噸,佔全市壓減燃煤目標的七成左右。
與此同時,清潔能源緊跟而上。2017年底,四大燃氣熱電廠全部建成投産,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北京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清潔能源發電的超大城市。
家住熱電廠相鄰小區的居民感受最為真切。居民李大爺説:“電廠進行環保改造後,刺鼻的煤煙味兒也沒了。”
按照規劃,北京未來將不再新建大型電廠,轉而加快建設外受電通道,優化網架結構,提高安全供電水準。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外受電通道已有13條28回路,輸送能力達3400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54.5%。全市16個區全部連通管道天然氣,北京清潔能源佔比已超九成,穩居全國第一。
“大山溝變綠了”
“捨不得,不想走……”吳鎖柱在大臺煤礦幹了24年礦工,對這裡充滿了感情。1981年,21歲的他從技校畢業來到大臺煤礦,此後大半生與這裡結緣,工作、結婚、生子……如今退休後依然住在這裡,山間隨處一指,他就能説出哪間房子住過什麼人,年輕的時候登過哪座山,到哪條河裏游過泳。
2016年,京西門頭溝、房山一帶,一大批煤礦進入關閉退出期。大臺煤礦,作為全北京最後一座,也是規模最大、建成最早、工業化程度最高的一座煤礦,於2020年9月正式關停。
不過,在吳鎖柱看來,這樣做是對的。
“我師父和我説,上世紀50年代這裡煤礦沒開採的時候,山是透徹的綠,水是山泉水,春天山桃花一開,漂亮極了!”當時,吳鎖柱憑想像勾勒出師父口中的大臺地區。“我來的時候這兒已經開採了三十多年,當時刮的風全是黑風,我們下井作業坐罐車進去,出來的時候只有牙是白的,其餘哪都是黑的。東西放在窗臺上隔一天你再看,肯定落一層煤灰。”
“現在退休了,回頭想想真覺得關停煤礦太正確了。這兒環境變得相當好,大山溝變綠了,每天安安靜靜,偶爾還有鳥鳴聲,如果是晴天,天上飛過的飛機也能看清楚,真好啊!”吳鎖柱感嘆。
隨着京西最後一座煤礦關閉,深山裏轟鳴了半個多世紀的機械採掘聲慢慢消逝,在此工作生活的近萬人相繼搬離,熱鬧的深山變得靜寂,一個大國首都的千年採煤時代就此落幕,留下的是汩汩泉水和清澈藍天。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到2025年,北京還將推動剩餘山區和淺山區農村清潔能源替代,基本實現全市供熱“無煤化”。
相信那時的北京,天一定更藍,星光一定更璀璨。(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