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衚同重生 傳統現代融合共存
原標題:老衚同重生 傳統現代融合共存
作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古城,寬闊的馬路和簇新的高樓是北京的一面。那些橫亙於老城裏,穿越歷史塵埃的衚同,是北京的另一面。衚同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活的博物館,承載着普通百姓生活的煙火氣,也沉澱着歲月的痕跡。
近年來,北京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創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市明確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2022年底,全市已完成3286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
如今,人們在灰瓦青磚的衚同裏流連,親手觸摸着老北京的肌理。經過“繡花針”式的修繕保護,草廠四條恢復了往日的煙火氣,雨兒衚同開創了“共生院落”新模式,東四衚同博物館喚醒了濃濃的懷舊之情。
文華衚同是李大釗故居所在地,在提升衚同環境品質的同時,街道打造了一座“立體的”革命歷史博物館。路口處醒目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隨處可見的紅色印跡、讓整條衚同彰顯出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北京老城區改造的腳步
2017年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獲批,明確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
2019年底
北京市實現了對以衚同為代表的全市3000余條背街小巷全面提升
2020年
啟動新一輪為期3年的背街小巷整治行動
2021年8月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出臺,明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目標和方向
2022年底
全市已完成3286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
“老衚同的生活氣息回來了”
3月的北京,樹木剛析出新綠。陽光毫不吝嗇地漫過灰瓦屋檐,鋪滿衚同裏整潔乾淨的青磚小道。
65歲的丁淑鳳在衚同裏遛彎兒,草廠四條衚同路面整潔平坦,灰墻之間綠意點點。她幾乎和每戶人家都能閒聊一二,甚至對小狗也能親切地叫出昵稱,從這頭走到那頭,如同走過一幅親切閒適的生活畫卷。丁淑鳳是衚同生、衚同長的老北京人,2009年從附近衚同搬到草廠四條衚同,如今已經是在這兒居住的第14個年頭了。
前門街道草廠衚同,從西到東整齊排列着10條衚同,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衚同群。
回憶起剛搬來的那幾年,丁淑鳳説,衚同裏的公共生活還稱不上舒適愜意。擁擠、逼仄的回憶在2017年發生轉變。在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北京老城進入城市文脈保護和更新疊加時代。
為了恢復衚同肌理,打造有老北京味的清凈、舒適的社區環境,“繡花針”式的改造不能少。
北京市建築研究院的規劃師賈琦參與了草廠四條衚同環境整治,他認為改造一方面要保護衚同肌理,恢復傳統風貌,修繕老化的房屋、墻體,另一方面,要按照“老衚同新生活”的理念,更新衚同基礎設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3年間,隨着修繕整治的進行,草廠四條衚同一天一個樣,社區1000多戶家庭都用上了電炊具,新增100余處綠化小景觀,累計添綠2000平方米。
走在草廠四條寬闊平坦的青磚小道,兩旁家家戶戶空調外機都整齊落地,罩着傳統工藝的灰色鏤空外殼,與衚同古色古香的韻味和諧共生,上面擱置石榴、丁香、玉蘭,就是居民個性化的“門前花園”;葡萄藤架、街角金魚缸,總會在某個巷口不期而遇,綠意悠然、親切可愛;青磚灰瓦大紅門,花香鳥鳴樹蔭裏,居民們在社區下棋、踢毽子、抖空竹,老衚同的生活氣息回來了。
“將人的印跡融入衚同建築”
2020年,北京市東城區創新性啟動“美麗院落”治理工作,不僅讓老衚同居民更快地過上現代生活,也讓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聽説要開展‘美麗院落’,我是第一批報名的。”丁淑鳳説,衚同街巷變美了,她希望自家小院也能“改頭換面”。
賈琦介紹,“美麗院落”項目要在保護衚同風貌和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實現“一院一策”,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如改善管線漏水、解決低窪院落積水、實現廁所入戶等,同時也會聆聽居民願望。“每個居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望都是不同的,應該要尊重和儘量滿足。將人的印跡融入衚同建築,才是有延續性的更新。”
現在,丁淑鳳樸素的生活願望已經實現。
長條形的院落上空,一排木質葡萄藤架從灰瓦屋檐向外延展,連接着規劃師特意為丁淑鳳打造的晾衣架,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藤架下方有一塊小菜地,菜地旁邊一米長的石槽是她的荷花池,陶藝魚缸緊挨的丁香樹已經吐出新芽,待開放後就是滿院飄香。花崗岩石桌石凳和一小塊空地,打造出利用率極高的社交空間,承載着丁淑鳳一家與衚同街坊的情誼,“一有空我們就叫上街坊朋友,來院裏烤串、吃飯,平時小孩也能在這兒跳繩踢毽子。”院落的另一側是特製的木製儲物櫃,收納上墻,曾經的逼仄擁擠蕩然無存,整個院落古韻悠悠,生機盎然。
“對歷史文化的摸索始終在進步”
2017年,東四三條到八條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開始了新一輪高標準的整治與保護。
“東四”一詞源於紫禁城東邊的四座牌樓,慢慢便簡稱為“東四”,這裡是京城的“菜心”,直至今天仍然保存着元大都的衚同肌理。
生在東四,長在東四,東四衚同修復首席設計師時亮,2015年開始負責東四片區衚同改造規劃。他説,衚同的修復一直在進行,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摸索也始終在進步。東四片區三條到八條歷史文化街區有700年的歷史,並不是説這裡有700年前的房子,或者700年前的磚,“只能説是這個地方的活動肌理有700年。從元朝建都在北京以後形成了衚同東西向的城市肌理建築佈局,所以這一片建築群最可貴。”
設計師們也嘗試跟專家討論,是否完全恢復到四合院的規整制式,但考慮到老百姓多年的生活習慣,在按照原工藝原材料修復的同時,也堅持以人為本。
在項目規劃中,佔地1023平方米的東四四條77號院要打造成東四衚同博物館。
在東四衚同博物館蔚館長記憶裏,改造前的77號院,房樑是歪的,外墻的漆已經剝落,垂花門看上去像一個搖搖欲墜的木架子,門口一進來不是影壁而是一間房子,私搭亂建較多,正房變成了過道,地面上的磚坑坑洼洼,臟水橫流。
2018年3月,東四衚同博物館修繕工程開工。在更新改造中,東四衚同博物館保留了原77號院的傳統規制,還原了傳統四合院及垂花門、硬山頂合瓦、清水脊屋面、門廊彩繪、墀頭磚雕等古建築元素。
歷經150天的修繕後,紅墻青瓦,清凈淡雅,古色古香的博物館以獨特的面貌重新示人。這裡新舊共生,舊宅子與鏡子、玻璃共同構成了一片新奇的天地,四合院內部設計大尺度地融合現代藝術,穿過垂花門走進第二進院,一座高達3米的弧形不銹鋼藝術裝置,根據渾天儀的元素提煉而成,像一道彩虹將一進院和二進院連接起來,形制彎彎、皎潔如月。最裏一進院落的正中,安放着直徑近1米的不銹鋼金屬球,表面鐫刻着28星宿,取名“星天”,與“月影”呼應。
時亮對東四有着特殊的情感,“東四這地兒本身就是個‘大美女’,只不過是這些年可能疏於管理,‘美女’臉上有點臟,我們去幫她把臟東西去除掉,然後重新給她簡單地畫一下粧,天生麗質不需要我們設計師做太多。”(朱清華 鄒婭靜)
創新模式
雨兒人家:與衚同“共生”
雨兒衚同30號院早年是清朝值年旗衙門的雜物房,共有南中北三排房,後來這裡成了“公房院”。總面積約三百平方米,居民14戶。
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主任張校説,這個“公房院”在2015年自願騰退中走了12戶,還剩兩戶。突然多了十幾間房,該怎麼利用,如何使用院落的空間?
街道和社區召集居民開了很多次會議,居民把各自的需求寫在紙條上,貼在墻上,最後統一投票。細到各個房屋的功能,內部裝修的顏色裝飾物等,全部以居民的意見為主,真正做到了民事民意、民事民評。
30號院大門上的八個大字:和合共生,各美其美,也是居民合議的結果。也是在那一時期,對剩餘空間的使用討論,萌生了“共生院落”的雛形。
“剩餘的空間如何去用,是招商引資或者是出租,或多或少給居民舊有的生活方式帶來衝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綜合辦三級主任科員盧涌説。
將存在多年的違建拆除,地面辟出綠地,寬敞的院落恢復了青磚灰瓦、紅門、綠格窗的古樸樣貌。如今煥然一新的雨兒衚同30號院,也有了新的名字——雨兒人家。
最終,這座“公房院”變為了古今共生、新老同存的“共生院”:紅門灰墻、影壁過道、落地青磚、雅致窗欞,古韻悠然。居民聚會用的“槐香客廳”,議事協商、調解鄰里矛盾用的“議商暖閣”,居民輪流值班提供各種服務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的共用空間“文馨書館”,展現衚同修繕整治歷程與成果的“琢玉學堂”等五個功能區,在“共生院”裏打造出共建共治共用的社區治理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晨表示,“共生院”理念主要圍繞老城保護和民生改善兩大核心任務,解決大雜院面臨的幾大難題,關注留住戶的生活改善,以及社區整體文化生活氛圍的提升。問需居民,留住衚同的生活方式,並通過引入新型業態,實現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正是打造“共生院”的重要思路。
盧涌説,共生的前提是自然生成,自然成長。“不追求有多少個共生院落,而是補足民生短板,恢復古都風貌,改善居民生活。”(朱清華 鄒婭靜 陳亞傑 李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