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中軸線“古都之脊”綻放新韻

日期:2023-04-03 09: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20230403_005_3340
  • 20230403_005_3340

  原標題:壯美中軸線“古都之脊”綻放新韻

  “北京中軸線匯集了13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國家紀念性建築、禮儀建築和標誌性建築,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近日,“世界遺産與北京中軸線”主題講座在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舉辦,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教授對北京中軸線作了精練“定性”。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約7.8公里。700餘年來,它統攝着整座城市的空間秩序。新中國成立後,隨着城市發展,中軸線也在不斷生長,目前向南已延伸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向北延伸至燕山腳下。

  近年來,隨着一系列保護性法規先後出臺,中軸線上的一些建築遺存得以騰退、修繕、保護。市民也自覺積極參與保護,並樂享保護成果。與此同時,北京市測繪院組織開展史無前例的測繪工作,“實景三維中軸線”建設正在加速推進,助力中軸線精細治理和科學保護。如今,“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北京老城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游人站在景山萬春亭向北遠眺,由近及遠,藍天白雲下的鼓樓、北京奧林匹克塔、燕山山脈,依稀可辨。

游人站在景山萬春亭向北遠眺,由近及遠,藍天白雲下的鼓樓、北京奧林匹克塔、燕山山脈,依稀可辨。(武亦彬 攝)

  古都脊梁 也是網紅打卡線路

  三月的北京,風清氣朗,春暖花開。

  從永定門出發,騎車一路向北,途經天壇、天安門、故宮、鐘鼓樓等地,抵達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後原路返回,完成24.7公里的中軸線騎行之旅。這是騎行愛好者黎夏最中意的一條線路。

  騎行過程中,黎夏也發現這條被稱為“古都脊梁”的線路又有了讓人眼前一亮的變化。“整個中軸線上的環境都比以前更好了。”黎夏發現從天壇到前門附近的自行車道現在拓寬了,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的距離也分得更開,對騎行很友好。

  道路優化之外,古建修繕維護也讓騎行體驗更好。“比如以前午門的墻因為風吹雨淋導致墻面斑駁,現在每年都會重刷,古建形象的維護讓前來騎行、健身或者跑步遛彎兒的人也變多了。”

  黎夏十年前就曾沿着中軸線騎行,在整條路線中,他很喜歡景山公園到鼓樓之間這段路。

  景山公園也是鍾情於為中軸線寫生的老伍初識中軸線的地方。

  老伍名叫伍佩銜,今年82歲,是一名北京建築風物寫生畫家。他曾在79歲高齡時爬上地安門大街上兩米多高的腳手架,為立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寫生。

  北京中軸線,是老伍最鍾愛的、着墨最多的題材。萬寧橋的鎮水獸、故宮太和殿頂部脊獸、天橋附近的北京八大怪雕塑等,都曾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老伍還記得他小時候第一次登上景山萬春亭的情景。“當時感覺北京城的房屋、街道怎麼那麼規整,看起來都是對稱的,而且對稱的軸線往南往北看起來都特別直。”

  在今天,景山萬春亭觀景平臺也是觀賞北京城的好去處。站在這裡,能清晰地感知到北京中軸線的存在,它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故宮,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

  現在,中軸線在騎行圈中已成為網紅打卡線路。“因為這條線路整體平坦,路修得好,路過的景點也很集中,傳統文化氣息濃厚。”黎夏解釋,“我每次都會完整地騎完整個線路,一個閉環才能直觀地感受到中軸線的存在。”

  老伍和黎夏感受到的中軸線上的變化,源於持續開展的中軸線和老城保護工作。

  勠力同心 攜手保護歷史遺産

  在新中國成立後,曾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讚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壯美中軸線,隨着城市發展也在不斷生長,並重塑着北京城。

  與此同時,對中軸線的保護和修繕也沒有落下腳步。老伍在繪畫寫生時,能感受到近年中軸線上的變化。

  位於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南北跨越於玉河之上,是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玉河段的交匯點,迄今已經有着738歲“高齡”。

  2000年,北京市對萬寧橋進行了整治修繕,毀壞的橋欄杆按舊樣做了修整,橋洞下和河岸邊的水獸被原地保留,並疏通了河道。2006年老伍畫下了整治後的萬寧橋,“我覺得疏通清理後的萬寧橋變化挺大,必須畫一個。”老伍説。

  2016年,老伍再次以萬寧橋為主體作畫,遠景是中軸線末端的鐘鼓樓,中景是位於萬寧橋西北邊的火神廟。始建於唐代的火神廟,經過騰退、修復,2008年重新開放迎客。

  像老伍一樣默默關注中軸線,或者投身到中軸線保護工作中的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書寫着中軸線和老城保護的新故事。

  生於1985年、家住石景山的侯雪,是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清宮造辦處第七代傳人、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至2016年,侯雪曾參與故宮金漆鑲嵌文物的修復。他對這段經歷倍感自豪:“我們祖師爺做的物件,現在經過我的手來修,這是一輩子的榮耀。”

  近年來,為了保護與傳承這條中軸線的精髓,北京付出了巨大努力。

  2018年,天壇南門、西門外,核心區最大簡易樓騰退,天壇公園修繕了公園西南側廣利門以南至昭亨門、昭亨門以東119米處內壇墻,修繕面積約704平方米,被遮擋了半個多世紀的壇墻終於露出真容。

  2019年,天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完工,自此,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

  2020年,天壇東裏北區1至8號樓拆除後,原址建起7600平方米的街邊公園,形成自然式混交林,重現歷史上天壇外壇的郊祀景觀。

  按計劃,天壇要在2030年恢復其完整性,這一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祭天建築群將恢復盛時風貌。

  中軸線的保護工作在擦亮歷史文化遺存的同時,也改善着老城的人居環境。

  10餘年間,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扮靚中軸線,對中軸線的保護也越來越規範。

  2022年5月下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審議通過,明確提出對中軸線及其環境實行整體保護。時隔8個月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正式公佈實施,以中軸線遺産保護為抓手,中軸線的保護、展示、利用、檢測、研究等工作更具方向策略和基礎依據。

  北京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未來,北京中軸線將繼續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堅持長期維護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促進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讓“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使北京老城煥發勃勃生機。

  實景三維 復刻“孿生”中軸線

  事實上,近年來北京對中軸線的保護,打出了一套完美的組合拳,除修繕、騰退、整治、出臺法律法規外,目前已進入全新的數字時代,一條數字孿生中軸線也正在生成之中。

  太廟享殿,王東旭按設計好的站點,固定了站式三維鐳射掃描器。隨着三維鐳射掃描器360度旋轉發出的突突聲,這座由68根金絲楠木撐起的恢宏大殿內的立體化三維空間數據都將被採集,並將在電腦裏真實再現。

  王東旭是北京市測繪院的工作人員,他們正在進行的太廟實景三維測繪,也是太廟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三維鐳射掃描技術進行的測繪。作為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節點,太廟測繪,也是整個北京中軸線實地測繪即將順利完成的一個標誌。

  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化遺産研究院等委託,2020年9月開始,北京市測繪院組織一支200多人的技術團隊,開展了中軸線遺産點的實地測繪,希望通過這次史無前例的測繪工作,提供高精度的中軸線空間數據底板,助力中軸線精細治理和科學保護。

  截至目前,北京市測繪院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北京中軸線居中道路、公共空間等系列遺産空間的實景三維建設,包括永定門、鐘鼓樓、地安門內外大街等;第二階段的太廟、中山公園、景山公園、天壇公園是最後的四個節點,計劃在2023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資訊採集、內業整合與三維模型搭建。

  數字産品可以突破時空界限,讓大家體會到中軸線的獨特神韻。

  “從紙質地圖到數字地圖、實景三維産品,我們對中軸線的測繪越來越精細。”北京市測繪院大數據中心主任陶迎春表示。隨之,一條復刻“數字孿生線”呼之欲出。

  草長鶯飛,開春時節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裏,太廟非文物建築拆除區域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已正式開工兩個多月,工人們正在進行草坪種植和地面鋪裝,享殿身後的祧廟也在進行保護性修繕。一直在修繕現場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黨委書記、目前實景三維太廟還在建設中,建好後它將把我們帶進一個虛擬的“真實世界”,進一步豐富中軸線文化體驗。(葉紅梅 沙雪良 劉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壯美中軸線“古都之脊”綻放新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