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城 讓金名片更加閃耀

日期:2023-03-31 07:5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博物館之城 讓金名片更加閃耀
  • 博物館之城 讓金名片更加閃耀

  原標題:博物館之城 讓金名片更加閃耀

  3月底,恭王府綠意綻放,游客如織。一路前行,從莊嚴雄偉的銀安殿,到“99間半房子”的後罩樓,從保留了乾隆時期鳳和璽彩畫的樂道堂、多福軒,到音響效果絕佳的大戲樓,在這座常被人稱為“半部清代史”的恭王府博物館,游客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國王府古建,還有“活起來”的歷史。

  2020年4月,北京發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要打造佈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期間,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市委市政府更是將“博物館之城”寫入北京市“十四五”規劃。

  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白崇介紹,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一張金名片。儘管北京“博物館之城”的打造起步相對晚,但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歷史、文化優勢,一起步就邁上新臺階。目前,北京依託中軸線遺産、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等,已經形成博物館群落。在多個部門齊心努力下,北京這座城市,正在逐漸變成一座博物館之城。

在美輪美奐的恭王府大戲樓內,市民欣賞古琴表演。打造活態文化空間,博物館及館內藏品的活化利用,擦亮了北京歷史文化這張金名片。

在美輪美奐的恭王府大戲樓內,市民欣賞古琴表演。打造活態文化空間,博物館及館內藏品的活化利用,擦亮了北京歷史文化這張金名片。(武亦彬 攝

博物館之城 讓金名片更加閃耀

  “活起來”的歷史文化

  這些天,恭王府博物館樂道堂的玉蘭開得正好。再過數日,後罩樓的西府海棠也將進入盛花期。恭王府博物館教育傳播部主任張建正忙着籌備第12屆海棠雅集,他希望能借到一把唐代古琴,在擁有百年曆史的大戲樓上現場演奏。

  2011年起,恭王府博物館恢復海棠雅集傳統,每年4月中旬在館內舉辦的海棠雅集,邀請國內專家學者欣賞海棠,吟誦詩詞,已成為國內詩詞學界的盛事。

  近幾年,恭王府博物館致力於打造活態文化空間,恢復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活動,讓崑曲、古琴或者非遺等傳統藝術在它原來生長的環境中重現生機。游客驚喜地發現,游覽恭王府有時可以邂逅沉浸式“穿越”表演。

  2023年是恭王府博物館創建40周年,張建特意搜尋出1885年和1887年恭王府曾舉辦的兩次堂會戲的戲目單,“萃集了當時京中各大名班名伶,連演數場,演齣劇目達70余出,創當時王府堂會戲規模盛大之最。”他拿着戲單,與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溝通,希望能重現當時的文化場景。

  “城市客廳”裏與城共鳴

  如果想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座城的歷史,博物館可能是最適合的選項。

  西長安街的延長線上,巨大的半弧“青銅鼎”破墻而出,印證北京世界著名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證就藏在首都博物館中。

  有人用“網紅”來形容首都博物館,老館長韓永並不喜歡這個詞。“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教育職責是非常神聖的,不是一句網紅就能概括的。”

  在首博,有一個越做越大的教育系列展覽“讀城”,從2014年起已經做了三期,展覽六進新疆,曾在7個省份23個市巡展。

  “作為首博鎮館之寶的克盉(hé)、克罍(léi)這兩件青銅器,它的遺址在哪?出土的其他青銅器包括什麼?出土的原狀、原位是怎樣的?如果感興趣,咱們可以走進北京琉璃河的商周遺址博物館,了解商周還有哪些青銅器。沒準順着這條線索,我們還可以前往甘肅、河南了解青銅器的全部歷史。”展覽創辦人楊丹丹對於“讀城”展覽每一件文物的解讀,都用這樣的方法引導觀眾。她會帶着孩子用牛皮紙搭疊成磚,搭建北京明城墻遺址,還會向他們講策展人、修復師、文物保管員背後的故事。

  第一期“讀城”展覽後,有個孩子跟隨她的指引去了更多博物館,甚至成為首博的講解員。“他目前正在國外讀大學,會告訴我當地博物館與首博的區別,用讀一座城市的眼光去參觀國外博物館。”楊丹丹説。

  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將首都博物館大堂的功能敘述為“城市客廳”,意為把博物館視作一個開放的客廳,觀眾在參觀時,或與歷史不期而遇,或促膝長談,在歷史中找到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共鳴。

  “開門辦館”私藏變共用

  與中國紫檀博物館相約,親手製作紫檀手串;在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體驗能工巧匠非凡技藝;在觀復博物館,與“觀復貓”的文創産品來一場近距離接觸。非國有博物館的創新給觀眾帶來全方位、多元化的體驗。

  朝陽區文旅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李博綸記得,在2022年中秋節期間,文旅局將5家博物館帶入藍色港灣國際商區。在大眾娛樂消費的商圈中,私家珍藏走向了全民共用,千余游客駐足參觀,線上活動和視頻瀏覽人次突破百萬。

  坐落在石景山區的燕京八絕博物館以“活態傳承”出名。2010年,燕京八絕的“傳二代”首度攜手,在古建築承恩寺中建立了燕京八絕藝術館。隨着支援政策不斷出臺,燕京八絕開啟了從藝術館升級為博物館的探索。館長柏群深知,燕京八絕博物館最大的財富是這裡的非遺傳承人。“縱觀世界五大博物館,‘有藏品無大師’,這件藏品是怎麼做的、傳承人在哪都無從得知。”於是柏群在展覽區的背後設計了大師工作室。觀眾可以在這裡看到燕京八絕的製作過程。

  通州區文旺閣木作博物館的主人王文旺出生在木匠家庭,從小就癡迷於中國獨有技藝榫卯結構。王文旺從1997年開始致力於收藏木作,20多年過去了,他的館內已有藏品10萬餘件。他研究出70個門類,開設上百種“非遺”課程。

  車志紅創立的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收集到世界各國有關通訊發展的相關藏品近10萬件,有形似鋼琴、摩托車、飛機的老電話,還有電話號簿、不同年代公用電話亭標識等,展現了我國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

  “每個博物館和整個行業都要‘開門辦館’,要與社會各界廣泛合作,共同打造‘博物館之城’。”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規處原處長高小龍説。 (曲筱藝 郭懿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博物館之城 讓金名片更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