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下城”不再神秘
是地鐵,是車庫,是展廳,是社區活動中心……這些民生設施還有個共同的名字:人防工程。
從1950年創立以來,人民防空已走過70年曆程。70年來,人防工程猶如藏身於北京城之下的“地下長城”,從最初的為國鑄盾到平戰結合,再到服務保障民生,人防工程隨着時代的變遷,不斷服務着城市的發展,已成為北京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北京人防配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大決策,共清理整治地下空間9000余處。目前,人防工程用於公益便民類人防工程近5000處、2100萬平方米,向社會提供地下停車位近40余萬個,緩解了停車難、交通難等“城市病”,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香山公園雙清別墅防空洞,是北京解放後最早修建的人防工事之一。
人防故事1
最早·雙清別墅防空洞
籌建新中國的歷史見證地
2020年10月29日,隨着位於香山雙清別墅的防空洞重新對市民開放,一段關於人民防空的早期歷史也浮出水面。
雙清別墅山腳下防空洞外景。市人防辦供圖
雙清別墅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過渡時期的指揮部,也是籌備新政協、籌建新中國的歷史見證地。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進駐香山,雙清別墅成為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和居住地。而在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雙清別墅和來青軒建成了兩座防空洞,用於緊急防空隱蔽。
這兩座防空洞,堪稱是北京解放後最早修築的人防工事。其中,雙清別墅防空洞呈U字形,總長46.25米,通道寬1.4米、最寬處1.9米,高2.4米。該防空洞內部還專門修建了兩間辦公室,一旦遇到空襲,可以在防空洞裏辦公。來青軒防空洞長35米,高1.8米,寬2米,內有兩個房間。
為何香山能夠成為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的第一站?史料顯示,這並不是偶然。香山公園管理處宣傳科科長緒銀平介紹,香山茂林深密,又有香爐峰制高點,更加利於防空,能夠保衛黨中央的安全。這也是中共中央選址香山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人防故事2
最紅·“北京地下城”
男女老少挖出“時光隧道”
位於東城區草廠五條與西興隆街交叉口的“北京地下城”,堪稱北京最知名的防空洞。在大眾點評APP上,“北京地下城”高居東城區文化藝術熱門榜的榜首。每天,都有許多游客慕名前來“打卡”。
“北京地下城”堪稱京城最知名的防空洞。
“北京地下城”更規範的稱呼是前門東區早期人防工程。它始建於1969年,歷時十年建成,是目前北京市為數不多、保留完好且利用開發的早期人防工程。當時,住在附近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在不借助機械的情況下修築而成。據資料記載,前門東區早期人防工程最深處達十幾米,單日參加建設的人員曾高達三十余萬人。
20世紀80年代,這裡挂起了“北京地下城”的牌子,接待了大量外賓,並登上了國外的旅游攻略。
北京地下城“洞見1969”微型展廳向人們講述當年修建人防工程的珍貴歷史。
2019年10月底,北京市人防辦將前門東區早期人防工程的“口部房”改造成微型展廳,並佈置了主題為“洞見1969”的常設展覽,揭開了“北京地下城”的神秘面紗。在這個猶如“時間膠囊”的展廳內,展覽着新中國成立初期人防發展的重要批示文件,以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群眾參與修建人防工程的珍貴老照片。在展廳的一角,有一塊玻璃地板,透過玻璃可以看到一截狹窄的樓梯,這便是人防地道的入口。目前,“北京地下城”主體尚未對外開放,觀眾可以通過電子螢幕觀看地下的景象。
對於附近的老居民、當年的親歷者來説,這裡則是一個懷舊的地方。人防志願者穆磊介紹,當年在前門地區參與修建防空洞的人都已經步入老年了,為了留住這段歷史,展廳特地推出了口述歷史計劃,邀請當年的親歷者填寫講述人記錄卡,講述當年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平戰結合利用人防空間改造的糧庫。市人防辦供圖
人防故事3
最知名·天外天市場
批發市場結緣“非遺”迎“蝶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平戰結合”的戰略思想為人防建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20世紀80年代初,八里莊地區最早利用單建式人防工程改造成地下旅館,被譽為“地下第一店”。從此,人防工程逐漸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地下餐廳、地下電影院、地下旱冰場……豐富着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位於月壇公園東南角的“月壇傳藝薈”全稱是月壇雅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藝薈,佔地面積7800平方米,分為國粹館、傳藝堂、傳習坊、大師薈、國藝長廊五個區域,是一座匯集國內頂級手工藝大師及其創作精華的非遺藝術博物館。乘坐電梯來到地下大廳——這裡已經被改造成了具有傳統建築風格的非遺展廳。其實,這座地下人防空間並不是一開始就與非遺“結緣”。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這裡曾先後做過地下靶場、地下旅館和小商品市場。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1990年10月1日正式開業的“天外天市場”。
天外天市場從1988年開始籌備,是北京第一座小商品批發市場。曾任天外天市場副主任的楊永成介紹,天外天當時號稱有“三個一”,即營業面積一萬平方米,擁有一千個攤位,每年上繳一千萬元利稅。在那個年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2004年的一場暴雨,讓天外天市場成為歷史。隨着這座熱鬧了14年的市場停業,這處地下空間也就此封閉。直到2016年,一座集文化傳承與非遺保護於一體的月壇傳藝薈正式開業,這裡才迎來了“蝶變”。
曾經火爆京城的天外天。市人防辦供圖
月壇傳藝薈已成為非遺文化平臺。
講述
小市場見證了大時代
講述人:原天外天市場副主任楊永成
1994年,我來到天外天市場,那時正是小商品市場火爆的年代。我們市場影響力不小,除了有來自俄羅斯的客商,南韓的南大門市場也來我們這裡進貨。
天外天市場商品種類特別全,什麼日用百貨、箱包飾品,應有盡有。那會兒流行送賀年卡,市場每年12月份都會在月壇公園舉辦一個月的“賀卡大集”。一到那時候,公園裏人山人海,賣賀卡的攤位從北門到東門,能繞公園一圈。
在當時,天外天市場是一個公認的創舉。那時“票證時代”還沒完全結束,市場經濟才剛起步。天外天市場的開業,可以説極大方便了群眾。
天外天市場是由月壇公園地下人防工程改造而成。我記得市場門口有一句標語:“平戰結合,為民造福”。那時利用人防工程開起來的地下旅社、地下商店、地下電影院都挺多。在當時,這些設施解決了人們的就業,帶動了經濟,為民造了福。
天外天市場的興起,順應了時代發展。我們這代人小的時候跟着大人挖防空洞,後來工作又親歷了“平戰結合”,現在,人防設施有了它的新使命。仔細回想起來,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
人防故事4
最創新·甘露西園地下人防
“地瓜社區”把防空洞做成藝術品
圖書室、電影院、舞蹈房、乒乓球室……2017年底,在朝陽區甘露西園小區地下人防空間改造前夕,居民在心願墻上紛紛寫下了自己的心願。如今,這些心願都已經成為現實。
甘露西園是一個只有兩棟居民樓的小區,而它的地下空間,卻別有洞天。2018年,北京面積最大、功能最為完善的“地瓜社區”在甘露西園紮根,為居民打造了一個嶄新的“共用客廳”。在“地瓜社區”1500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居民可以在這裡讀書、運動、學手工、看電影。這裡還不時舉辦音樂會和各種活動,又為這座地下空間增添了一抹文藝氣息。
在改造之前,這座地下空間是一片狼藉。在“疏整促”行動中,居民們強烈反映地下空間已經影響到了小區環境。
“我們的理念是平等、溫暖、好玩,讓大家在社區裏都能獲得歸屬感、參與感。”在接管了這座地下空間後,“地瓜社區”進行了用心改造:採用暖黃色的塗料,讓防空洞變得不再“冰冷”;把窗戶設計成屋頂的造型,傳遞一種“家”的感覺;在頭頂上方的管道,還設計了微型雕塑,把管道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場景……前來參觀的居民紛紛伸出大拇指:“你們把防空洞做成了藝術品。”
甘露西園“地瓜社區”負責人王毅仁介紹,“地瓜社區”吸引的不僅是小區居民,還有周邊的上班族以及慕名而來的文藝青年。“地瓜社區”倡導一種分享的理念。在這裡,居民們可以把喝不完的茶葉送過來,供大家分享;這裡也是居民在社區的第二個“家”,以前因為空間原因無法在自己家裏實現的,在這個共用空間都能實現。
目前,“地瓜社區”已分別在朝陽區甘露西園、安苑北裏、花家地的地下空間落地,這種模式有望在全市生根發芽。(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