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南關竹馬

日期:2024-07-22 15:23    來源:延慶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一、歷史淵源:

  跑竹馬在全國統稱“竹馬舞”,“竹馬舞”是春節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後表演。跑竹馬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專家考證,跑竹馬,又稱“竹馬燈”,來源於唐代“馬陣”,此後在宋代、明代史料中均有記載。永寧鎮南關村的跑竹馬,據考證已有570年曆史,是明朝初年隨着山西洪桐縣的移民搬遷至此而帶來,有了永寧城就有了南關村,有了南關村就有了南關竹馬。

永寧南關竹馬

  永寧鎮南關村的跑竹馬演繹的是大漢朝《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團結,不顧個人安危,放棄了宮廷裏的安逸舒適的生活,遠嫁到匈奴去,一度被傳為佳話,她的英雄事跡一直流傳至今。此項傳統花會表演曲目道具逼真,場面恢弘,演員的技藝高超熟練,表演生動活潑,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二、特色:

  表演竹馬的演員多達18人,各有人物特色,場面恢宏,壯觀。按其出場的隊列排列為:頭馬為,頭帶黃巾帽,身着漢服,手執馬鞭的帶跑人,後邊是兩個人着漢室官服,腰帶佩刀的護衛,接着是身披紅斗篷,頭戴雉雞翎鳳冠手執馬鞭的王昭君,後跟着兩個青衣打扮的丫環。再後,是一個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袍,腰係玉帶如“天官”打扮的送親官。後邊跟着六個身着漢裝的兵丁。最後是,兩名頭戴紅纓帽,身着匈奴服,騎着拐駱駝,手拿馬鞭的匈奴迎親的。

永寧南關竹馬

  跑竹馬主要以豐富多彩的隊列變化為表演形式,表演過程中主要有“裏羅成”,“外羅成”、“八卦躥頂”、“八個葫蘆”、“六個葫蘆”、“五個葫蘆”、“大十字”、“扎籬笆”、“勾擔環”等花樣套路。在結束前圓場時,還有“龍擺尾”、“雁並翅”等套路,整個表演起來,變化無窮。特別是晚上表演者手持燈籠,表演起來猶如燈籠在波浪中一樣,上下沉浮左右擺動扣人心弦。

  為竹馬伴奏的樂器有:大鼓,鈸,鐃,鑼,雲鑼,胡板。樂曲有:《將軍令》、《得勝令》、和《打馬》等。音樂雄渾,宏亮,夾雜着胡板敲打出的有節奏的“馬蹄聲”,充分表現出了濃厚的北方民間藝術的獨特之處。

  表演用的竹馬均為村裏的老手藝人親手軋製。用竹篾軋出馬的形狀,外面用布、紙,一層間隔一層裱糊好,再繪畫出馬的色彩和嘴巴眼睛等主要部位,然後再配開工耳、馬鬃和馬尾,最後在馬的下部袋上布行頭,畫開工腿。一隻新製作的餓竹馬凈重大約有3—4公斤左右。

  三、傳承:

  延慶南關竹馬傳承廣泛,近百年來,許許多多的熱愛跑竹馬的人參與到竹馬的傳承中來。

  1.(約清朝時)有:沈繼增;

  2.民國時期,有:陳富,沈貴儒,沈富儒,劉俊,劉凱,沈恩奎,沈恩喚,陳恩喜,陳恩發,陳恩明,劉生,沈俊,陳永和,陳永祥,吳桂榮,吳玉璞。

  3.建國後,有:沈勇,沈滿,沈迎,田尚寬,魏成香,魏景秀,吳會有,田尚明,劉茂,程啟,田淑芬,陳桂華,吳玉娥,劉存,宋宗有,劉玉川等。

  4.90年代有:田振廣,劉玉忠,吳勝平,吳勝軍,吳勝利,高秋菊,徐長勇,許立智,許立明,田成科,巴春江,李鐵鎖。

  其中,沈迎、劉玉川二人為永寧南關竹馬北京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四、文化:

  南關竹馬表演從清代慈禧太后時期的祝壽表演到近些年每年延慶元宵節花會展演活動上不可缺少的節目,是迄今為止還活躍在重大活動舞臺上的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傳統文化,對於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永寧南關竹馬

  南關竹馬既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的表演程式,又保留了傳統的竹馬製作工藝,對於人類學、民俗學等學術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2005年,北京歷史博物館派專人來南關對“竹馬”進行調研,並仿製了“竹馬”,服裝,道具在博物館裏展出。2006年3月份,北京歷史博物館又請求,送去了一個“竹馬”和一個“駱駝”,均在館裏展出。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