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火勺製作技藝

日期:2024-07-22 15:13    來源:延慶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明代前,延慶地區戰事頻繁,建置紛雜,社會不穩定,人口經常流動。明永樂十一年(1413 年),明成祖朱棣下詔,遷大批山西人開發延慶,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延慶得到較長時期的穩定,促進了農業發展和集市貿易活躍。明代延慶地區的小麥是僅次於穀子的主要作物,産量達到糧食總産的30%左右,麵粉加工的原料充裕,火勺就應運而生了。明代的商家之所以把肉夾饃改造成火勺,是因為火勺比肉夾饃便宜很多,非常適合經濟條件剛剛好轉的延慶人消費。隆慶二年(1568 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練兵事,曾率兵守衛居庸關、八達嶺長城一帶。據説他發現了延慶火勺,因為延慶火勺是烤熟的,凉吃不變味;同時,火勺兒皮兒薄水份少,瓤兒是鹹的,不易變質;皮烤的焦,裝入布兜不油兜兒,每次訓練或出征,戚繼光都用火勺做軍人的乾糧。據此推判,延慶火勺至少有 500 年以上的歷史。

延慶火勺製作技藝

  在清末民初,打火勺是一個行業,有着極為嚴格的規矩,要想學習這門技術,是要經人介紹,帶上禮物,拜師學藝的。延慶打火勺的都有師傅,有的還不止一個。在今天,延慶區的火勺遍佈城鄉的大街小巷,就拿延慶城區來説,每個居民樓住宅小區都有一攤打火勺的,甚至好幾攤子,分佈之廣泛,生意之興盛,是其他任何小吃無法相比的。延慶的火勺在餅類中獨樹一幟,是半發酵,先烙後烤,用天然的火爐烘烤。剛出爐的火勺,色澤微黃而光亮,裏面膨脹的熱氣將火勺皮兒撐起來,像個圓嘭嘭的香包。用手輕輕一捏,火勺就會從邊上裂開,就會看到中間一層鮮靈靈的瓤兒,有一股椒鹽的香味兒。那瓤兒和皮若即若離,輕輕一甩就會和皮兒分離出來。手藝好的白爐匠打的火勺,100 個像一個,大小、成色、口感和味道都一樣。打出的火勺外酥裏嫩,皮脆瓤香。

延慶火勺製作技藝

  延慶火勺,是時代變遷、移民遷徙,以及延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延慶人的創造精神等眾多因素孕育出來的産物,這項技藝,蘊含着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質,同時也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