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上宅文化陳列館是我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博物館,也是北京地區第一座新石器文化陳列館。1987年10月上宅文化陳列館破土動工,1989年9月27日作為向國慶四十周年獻禮項目對外展出。1999年4月,上宅文化陳列館被平谷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平谷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12月,上宅文化陳列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宅文化越來越顯示出其獨具的特徵和內涵。正如著名地理歷史學家侯仁之教授所指出的:"西有周口店龍骨山,東有上宅,東西文化遙相輝映,珠聯璧合,填補了北京史的空白。"
上宅文化陳列館,由原北京市文物局古建園林設計室設計,全館佔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84平方米,展廳面積907平方米。館藏石器10542件,陶器909件。
上宅文化陳列館的大門為牌坊式,門楣上懸挂着由上宅文化典型器物鳥首形陶柱、石磨盤、石磨棒和一株禾苗等組成的館徽,鑲嵌着黑色花岡岩橫題,上面鐫刻着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所題館名--上宅文化陳列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的主體建築依據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馬架子窩棚設計建造,以天然河卵石砌築虎皮墻體,線條簡練,造型別致,古樸典雅。框架式水泥結構、鋁合金門窗又顯示當代建築的風采。展廳館名,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題。
常設展覽·精品文物
上宅文化陳列館的展覽主要為上宅文化的專題陳列展,主要陳列上宅文化及周圍環境考古的科研成果。侯仁之先生為陳列展覽撰寫前言。展覽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文明曙光,第二部分先民智慧,第三部分美的追求,第四部分探索上宅。陳列着從數千件出土器物中精選出來的石器、陶器236件。如:生産工具,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的大型石器和細石器、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鑿及單面起脊斧狀器、砧石和石球。生活用具主要有深腹罐、缽、碗、杯、勺等。裝飾藝術器有陶塑豬頭、陶羊頭、陶熊頭形飾、空心陶球、小石猴、小石龜、耳鐺形器等。
精品文物
石磨盤、石磨棒:上宅出土,其中北埝頭遺址中數量眾多的盤狀磨石和兩端呈半圓形或方形的平底板狀磨盤具有一定的特色。他們主要用它來加工糧食,此外還可以用於製作陶器時研磨泥料用。石磨盤長220、寬118、厚47毫米。石磨棒長198、寬70、厚60毫米
陶塑豬頭:上宅遺址出土的裝飾藝術品精美無比,雕塑品成為上宅文化獨特的藝術符號。其中陶塑豬頭造型瘦長,兩耳後背,拱嘴前伸,兩側還刻畫一對獠牙,是一個栩栩如生的野豬形象。它也是目前我國出土年代較早而造型較精真的一件工藝品,在國內其他地區出土時代相近的陶塑豬頭的造型精巧程度遠不能與之相比。原物殘長86毫米,最大寬43毫米。
小石猴:上宅遺址出土,黑色滑石質,是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裝飾藝術品。它造型準確、神態生動、手法古樸。頭部刻畫的十分具體,眼睛、眉毛、耳朵、鼻子都特別形象,肩部有一橫向穿孔,而整個身體卻一反頭部的具體形象,通過奇特的想像進行了大膽的概括,做成了蟬形,使這件作品更加奇特、生動。美術史學家指出,它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身長31、最寬14、最厚13.5毫米。
鳥首形陶柱:上宅遺址出土,圓形圓頂,前出一鳥喙,鳥喙兩側有雙眼,下部逐漸變粗成橢圓形,頂部及其以下部分飾羽狀交叉劃線紋。根據形制推測應用為祭祀用的器物,這些器物表明數千年前的人們已經有了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殘高26.6釐米。
參觀攻略
地址: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上宅村南
諮詢電話:010-69991268
交通路線:852路、918路,平谷總站下車,換乘29路至金海湖
免費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