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山燈花善緣老會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大華山燈花善緣老會,是平谷區大華山鎮大華山村的民間花會組織,當地俗稱“燈花老會”。據傳組建於清朝中葉,以創始人“景善緣”之名命名,歷經五代傳承。
燈花老會與“散燈花”民間習俗相結合,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連續三天走會。屆時,獅子、什不閒、吵子等11檔花會流動表演。
大華山燈花善緣老會以尊師重道,會規會禮嚴格規範,規模浩大,演藝精湛,影響深遠著稱。清朝皇帝曾御賜“大華山燈花善緣老會”會旗。
後北宮善誠老會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後北宮善誠老會,是平谷區大華山鎮後北宮村的民間花會組織,據傳,組建於清朝中葉,以創始人“景善誠”之名命名,歷經五代傳承,會規會禮嚴格。
後北宮善誠老會,最初帶有傳統神靈崇拜、吉祥信仰等色彩,主要包括吵子、什不閒、小車會等8檔花會。服飾、化粧、兼神秘和古樸之美,表演多為即興,側重“逗”,集“情”與“技”為一體,整場演出以動作為主,音樂為輔。
平谷民間有多則善誠老會故事,代表性的有《獅子跳山澗》《大敗萬人會》。
安固村老會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安固村老會,是平谷區夏各莊鎮安固村村民自發組建的,集小車會、高蹺會、什不閒等多檔花會為一體的民間花會組織。
安固村老會源起於清光緒十一年,由村民熊進福、張廷元、張廷恩組建第一檔“獅子會”,此後會檔逐漸豐富,它主要經周汝新-王興-郭全祥、熊士合-賈翠鳳-張海榮、張秀華,六代“會頭”繼承發展。
老會內部有嚴格會規、會禮。每年正月初五、十五於村裏表演,還會參加平谷域內各大廟會活動。
“安固村老會”是在實踐中形成併發展的,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