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以線條和空間作為表現形式的獨特藝術。平谷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最早為出土於劉家河村商代青銅器刻有“龜”字的甲骨銘文,此後各朝代均有文物、刻石、書籍陸續發掘,其中尤以丫髻山碑刻為最。
書法藝術在平谷,群眾基礎深厚,以王友誼先生為代表,後有劉建豐、王京陶、袁鶴松、馬耘、馬乾等名家輩出,各騁風流。
2012年平谷區榮獲“中國書法之鄉”稱號。
紅石坎村刺繡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紅石坎村刺繡,是平谷區金海湖鎮紅石坎村張曉英的刺繡藝術,它最早由賀王氏首創於清朝末年,受當地農村家庭婦女欽羨,爭相學藝,又經其後輩,四代傳承至今。
紅石坎村刺繡作品多以生活為題材,圖案簡練樸拙、色彩豐富明快,刺繡工藝精湛細膩,富有生命的張力。
代表作品《松鶴延年》《龍鳳呈祥》。
發繡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發繡,又稱墨繡,是以頭髮絲為原料,繪畫與刺繡相結合的藝術。平谷“發繡”藝術以平谷區南獨樂河鎮南獨樂河村陳芝霞為代表。
她受祖母和母親影響,善於利用頭髮的細膩柔滑特性和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用切針、纏針、滾針等不同針法,繡品層次豐富,富有質感。
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圖》《秀髮催生桃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