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峪竹馬

日期:2022-12-20 15:59    來源:懷柔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竹馬”是懷柔區渤海鎮沙峪村世代相傳的一個民間舞蹈。據專家考證,“竹馬”起源於清代,且出自宮廷,用於各種儀式或慶典的場合。它流傳於民間後才逐漸變為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花會表演形式。

沙峪竹馬

  “竹馬”是以道具假馬套在人身上進行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主要用於廣場表演。沙峪村“竹馬”表演內容是“蕭太后打獵”。“竹馬”表演以隊形變化為主,由於活動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歷來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表演時演員身跨竹馬,手持馬鞭,在急促的鑼鼓點伴奏下跑出各種隊形圖案,隊形變化由頭馬暗示。在隊形變化的間隙,演員們在樂器伴奏下唱出動聽的歌曲,歌聲與舞蹈的和諧統一,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沙峪竹馬

  在舞蹈動作上,“跑馬”是該舞蹈的基本動作,演員要跑齣戲曲中“圓場”的感覺。行進中不但要快,更要求一個穩字,其技巧為:雙腿夾緊膝稍屈,竹走穩快身不搖。

  “竹馬”表演以打擊樂為主,用戲曲鑼鼓點控制節奏,渲染氣氛。吹奏樂有嗩吶、笙、笛子等樂器,在隊形變化間隙為表演唱者伴奏,起緩衝調節的作用。演唱的歌詞與舞蹈內容及人物並無關聯,大致有反映歷史人物事跡的,如《畫扇面》《繡八仙》等;有反映生活情趣的,如《丟姑爺》《大寺景》等。

沙峪竹馬

  “竹馬”的表演突出一種場面和意境,形式新穎、格調高古,是民間舞蹈中簡單而易出效果的一種。首先,道具運用得十分合理,基本屬於寫實,能形象準確地體現出舞蹈的形式內涵。馬鞭的運用使舞蹈形象更加豐滿,也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其次,由於舞蹈動作不多,藝人們就用較複雜的場記套路來表現舞蹈的精神。其中一些場記如“月芽兒”、“邊寨笆”、“白馬分鬃”等,都很有創意,在表演時常令人迷惑於它的奧妙。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