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巧飯習俗”起始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每年正月十六,由村裏十二、三歲的少女,自發組織一起,挨家挨戶地去給村裏的老人家拜年,同時向各家各戶的村民斂收一些小米、玉米、肉、凍豆腐、蘿蔔乾等食材,街道兩側支起幾口大鍋,再由村裏的中年婦女用這些斂收來的食材做成百家飯和百家菜。在做此飯中,尤其是煮粥時,粥裏要放進頂針、針線等女人做針線活的用具,以作乞巧和發財的象徵。誰若吃到了頂針、針線、銅錢等,便證明其乞到了巧藝和發財的徵兆。
在吃斂巧飯前,首先要“揚飯喂鳥”(即家雀,麻雀、山雀,山區人將雀説成巧。如麻雀人們稱為家巧),同時伴有村民們順口溜形式的禱告詞,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人能夠吃飽。另外,斂巧飯中的“巧”字,在這裡是一字二義,既有“靈巧”之意,又有用斂來的食糧喂“巧”(即雀)之意。其間,也體現人與鳥相處的和諧氛圍。還有,山區人歷來將小小的家雀、山雀等生靈,看成是神仙之物,要加以保護、供奉,因而,在正月十六日吃斂巧飯之際,喂食家巧,以示敬崇。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下村,自成村以來,每年正月十六日,全村都有在大楊樹下吃斂巧飯的風俗。
“斂巧飯習俗”已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懷柔區充分發揮非遺資源優勢,結合本地風土人情特色,已舉辦十四屆斂巧飯民俗文化節,共設置八大區域:精品文藝演出、民俗特色展賣集、非遺文創互動區、“猜燈謎·鬧元宵”、斂巧飯烹制就餐區、主題景觀區、“祈福林”感恩自然·愛鳥護鳥活動、冰上趣味運動,真實還原斂巧飯習俗的歷史文化,也讓更多非遺文化走進群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