綵燈

日期:2022-08-22 18:27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明燭燈火耀京城!百年前,源於宮燈的綵燈工藝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張雙志,綵燈工藝非遺項目傳承人。走進張雙志的家,猶如走進了綵燈的世界,這些綵燈可不一般,技法源於百年前。

  張雙志的父親——張長順是泥瓦匠,清末民初,在皇家園林修園子,因技藝高超受到青睞,卻拒絕了宮裏的賞賜,一心只想學門手藝。機緣巧合接觸到了宮燈製作,至此,張家開始了與燈的百年情緣!

  在冬季,泥瓦匠基本上沒有什麼工作。為了生計,張長順準備製作燈籠出售,但光準備材料,就是個難題!宮燈多數以紅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等華麗的材料製成,普通老百姓的家裏沒有這些材料怎麼辦?

  張長順開動腦筋,用馬糞紙,做成了圈,然後用打的漿糊固定,按尺寸扎成8個眼,用八根竹坯把骨架插好。竹條、馬糞紙、白麵打漿糊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在父親手裏不僅華麗變身,還在老百姓心中立下了口碑。在各地做燈高手雲集的燈市口,“小燈張”也脫穎而出。老百姓給張長順取個名字叫“小燈張”,在東四牌樓、地安門一帶享有盛名。“小燈張”的名號由此而來,傳承至今。

  張雙志介紹,無論用什麼材料,做燈籠沒有捷徑,削、磨、剪、畫、糊每一道工序,都需日積月累的功夫。綵燈工藝以竹為骨,先用2釐米左右的竹板定型,再用刀子劈成8根1毫米左右的竹條,這些竹條需粗細相同,弧度統一,這種技藝全靠時間打磨。燈面採用紅綢材質,保證燈面平整至關重要,除了嫺熟的手法,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提前熨燙布料。糊好一片得用剪刀順着燈骨找齊,迴圈往復,不差分毫。

  除了嫺熟的技藝,讓“小燈張”從高手如雲的燈市口脫穎而出,還因為一項改良。當大家還發愁紙做的蠟燭燈托容易燒燬時,張長順已經找到了破解之法——就是用泥做托,用彩紙糊表面。泥托較重,蠟燭可以安全點燃不易燒燬,彩紙裱糊又兼顧了美觀。

  如今,張雙志像父親一樣,有一雙粗糙卻無比靈活的手,最可貴的是:還傳承了就地取材,化腐朽為神奇的改良創新能力。當非遺傳承人還在為積澱的傳統文化藝術上下求索,尋找傳承之道時,張雙志已經為這項技藝的傳承,找到了他認為最好的歸宿——讓綵燈工藝走進校園。

  守正創新,這門源自於宮燈的手藝,在傳承中優化、改良,擁有了全新的生命力,年復一年,未曾改變的是匠心如磐,以及燈火闌珊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