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
《紅樓夢》裏説它稀罕物,是賈母都捨不得吃的禦田胭脂米。京西稻,康熙皇帝南巡時帶回的稻種,在中南海豐澤園試種時發現和培育的品種,名副其實的“生而不同”。據記載,該品種抗寒能力強,比一般稻子成熟早,米色微紅,氣香味腴。
康熙培育的禦稻現已失傳,但他命畫師繪製的浸種、耕、布秧、耘、灌溉等京西稻從種植到收穫的23項技術標準全部保存了下來。乾隆時期,開始大力推廣紫金箍、大粒紫金箍,這個品類比胭脂稻品質更好,成為京西稻的主打品種,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
一粒種子衝破自然因素、時間界限,幾百年後依然綻放生機絕非易事。北京市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育種專家李增高,1961年畢業分配到海淀,進行水稻研究。他曾以京西稻為母本,培育出“京糯1號”、“京糯3號”,促進了中國江米自給自足的局面。為了保持京西稻種最初的模樣,李增高和同事們採集不同品類的種子放在一起種植,對每個品種的株高、穗部形狀、每穗結實粒數量、抗倒伏能力強弱進行觀察鑒定,提取優質基因對京西稻進行提純復壯,在他和他的同事手裏,京西稻幾經換代。
李增高介紹説,在清代時期,主要種禦稻、紫金箍、大粒紫金箍;在民國年間,除了禦稻、紫金箍繼續種植之外,還有大白芒、 大紅芒、小紅芒這些品種都是當時京西稻的主要種植品種,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進行種植了銀坊、水原300粒、中作93、越富、津稻305、上香1號等品種,一個比一個産量高。
如今,京西稻被列入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像李增高一樣的守稻人在與時間賽跑,是他們把皇城根下的味道封存在種質庫裏,那些“生命密碼”為京西稻百年後綻放生機,播下了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