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坨太平鼓

日期:2022-08-22 18:16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今天的主角是海淀非物質文化遺産——蘇家坨太平鼓。

  相傳,在唐太宗李世民帶兵東征高麗的時候,因傷亡慘重,特令士兵們打起當地的民俗太平鼓來祭奠陣亡的將士們。從此,這一藝術形式就得以保留下來,至今仍有《唐二主征東》的太平鼓鼓詞留存於世,《晉書》中也有“樂人舞鼙鼓”的記載。

  與常見的鼓不同,太平鼓是一種有柄,無鼓身,形似蒲扇的單面鼓。鼓面用羊皮或牛皮紙製成,鼓柄下端拴幾個閃亮的小鐵環。這樣的造型,一是為了輕巧好拿,男女老少都能駕馭;二是觀賞性強,鼓面上漂亮的花紋可以在舞蹈過程中完全的展示出來。耍鼓時,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打邊舞。渾厚的鼓聲和清脆的金屬聲交相輝映,豐富立體,別有風味!有詩歌頌其為,“鐵環震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説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正月裏來,薊草花的那個萌芽嘞……”,這一首十二月歌,是蘇家坨太平鼓的鎮場之寶。十二段歌詞由十二個月份作串聯,每一個月份又跟着十二個歷史故事和傳説。此套歌詞從漢朝流傳至今,一字未改!憑藉這原汁原味的藝術形式,蘇家坨太平鼓在2009年正式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蘇家坨太平鼓傳承至今,已經是第三代。 目前,蘇家坨鎮蘇三四村的太平鼓表演隊共有20名成員,年齡最小的48歲,最年長的已經73歲。十二月歌的整套唱詞表演下來需要將近10分鐘,連續不停地唱跳演打,對於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説不是一件容易事!為了最大限度地完善表演效果,她們的殺手锏也只有一個--勤練。每天都綵排,一年365天,沒有節假日,風雨無阻。

  今天,蘇三四村的太平鼓專用排練室也準時亮起了燈光,柔和夜色中傳出的鏗鏘和鳴,與抑揚頓挫的咏唱,交織成一曲凡間的聖歌,承載着人間最美好的期望——太平鼓唱太平世,太平歌兒保榮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