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苦練數十年,上層武功緣何塵封半個世紀?
四合院裏廣傳技藝,武學大家為何違背祖訓?
出手拿捏分寸,冷兵器時代的搏殺技藝,暗含怎樣的武學之道?
《非遺記憶》之傳統彈弓術:拿捏有度處安然
彈弓很常見,經常作為孩子們手中的玩具,傳統彈弓術與之一字之差,卻有本質不同。
上古神話中有它的身影,原始社會曾用它拋石捕獵,歷經朝代更疊,技藝悄然傳承至今,與弓、弩血戰疆場,橫掃四方,最具殺傷力的遠射冷兵器不同,彈弓術用石子做彈丸發射,看起來容易便捷,有着“暗器之王”的稱號,但僅屈人之兵不取人之性命,將低調、涵養、不尚好勇鬥狠的武德精神融入其中。
如今,中國傳統彈弓術已經走進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的課堂,曾經的武林秘籍成為萬千學子正心修身的學科。但14年前,是否讓這項技藝公布於世,經過了曲折的歷程。
2005年10月,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彈弓隊成立,當時,年近七旬的門惠豐親自任教,岳慶利成為第一位傳人。
岳慶利身上的擔子不輕,除了需要學習傳統彈弓術的技法,還擔任整個彈弓隊的具體負責人,日常訓練組織、繼承創新都是需要面臨的問題。
傳統彈弓術技藝分為弓、彈丸、射法三部分。所有的傳承人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全部具有武術基礎。即便這樣,掌握彈弓術也絕非易事!
岳慶利在接觸傳統彈弓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這項技藝不僅是技術、技藝,還有覺悟、道藝;它與傳統的射藝一脈相承。射禮,被稱為“立德正己”之禮。岳慶利效仿古法將教導禮義融入其中。
寒來暑往,彈弓隊的成員們不僅可以手持似弩的彈弓,將彈丸準確的射向數米開外的圓心靶,在學習新一代的傳統彈弓術的過程中,他們還在拓展中華體育禮儀文化的內涵。在岳慶利的帶領下,彈弓隊參加第八屆民族運動會,可謂是一戰成名。
在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滋養下,傳統彈弓術這項武術技藝逐步演變為體育文化形態,以德為先、正心修身的中華武學文化,在每一位平凡的習武之人心裏深深紮根,播種下了正直、仁義的種子。